从高考数学试卷评价看2011年高考数学复习走向
近日,上海市举行了2010年高考上海数学试卷评价会,与会的有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市教委教研室的专家、高校教授、区县教研员和部分一线骨干教师。会议主要分析了今年高考数学试卷,反馈了考试统计数据,探讨了明年高考改革的构想。
一、对试卷的评价
今年高考数学卷的主要亮点在于:坚持能力立意,命题围绕新课程标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中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对试卷作出了评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文理科试卷都比较平稳。在客观题部分几乎没有设置什么障碍,解题的难易度比较适当,梯度安排合理,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也有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填空题的前10道、选择题的前3道过渡平缓,没有台阶,前3道解答题没有设置思维障碍。约一半的试题来源于教材,直接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2、试卷的知识点分布与《考试手册》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对二期课改新增内容和变化较大内容的考查。
3、强调通性通法,考查数学思想。试卷突出数学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试卷凸显对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的考查要求。
4、坚持能力立意,考查研究性学习。高考命题努力使难度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同时又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区分度,体现选拔功能,做到一种理想的平衡,需要发挥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其考查能效。第13、14、18题学生的错误解答,反映了学生被动学习,缺乏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第22题,考生对新概念的不理解和对函数性质的叙述不正确,说明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欠缺和双基掌握不牢固;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养成了思维依赖,对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方法和兴趣。
5、与2009年的高考数学卷比较,今年的试卷明显好于去年,社会反响很好。一是在文字叙述上更规范,没有产生歧义的地方,并且语言精练,减少了阅读量;二是更注重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思想的应用以及概念本质的考查,这些均体现学科特点。
6、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文理科试题都涉及不等式证明,尤其文科考生可能会不适应,理科的参数方程也进入解答题的最后一题,起到把关的作用。近年来一直呼声很高的开放性试题在今年试卷中并没有出现,可能是这类试题比较难出,同时还要考虑在阅卷过程中的公平性。今年虽然没有考到,但日常教学不能因此降低教学要求。
高考是遗憾的艺术,许多老师对第23(3)题太难,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二、高考后的教学反思
押题、猜题的想法并不可取。事实上,除去能力题的背景呈现,提问方式每年各异外,近几年的高考卷,都严格遵循《考试手册》和课标。因此,高三复习应采用以下策略和做法。
首先,全面复习,注重阅读课本。第一轮复习要为学生建立详细、清晰的知识网络,不留死角;针对平时测试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缺。
其次,熟练常规问题,巩固基本方法。今年高考的解答题,除了最后一题的第3问,都是常规问题、基本方法,考生对一些问题似是而非,运算出错,尤其是字母运算不过关。有些学生疏忽了多年不考的内容,如文科不等式的证明,影响了考试成绩。
第三,加强对新增内容的训练。考试院的意见是,逐步提高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如算法、矩阵、行列式、随机变量等,而且将逐步从简单的记忆型考查提升到思想理解型考查。上述新增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非常深刻,我们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学生答题条理不清,说明对试题的理解不深,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中涉及的概念、知识点,能将问题转化为平时复习的一些常规小题,然后设计解答方案,逐个解决。
三、两点想法
部分专家提出了两个问题供思考:
一个是双基问题。所谓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学生能理解吗?是否简单就是基础,容易就是基础?我们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扎实?
另一个是研究性学习。从背景选择、问题展开、讨论形式等,都值得继续思考,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他们到底在思考什么,在研究什么?如何解决这种复习方式与考试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