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辅导:“猜读八法”降伏文言实词“拦路虎”
文言文的猜读,并非胡乱瞎蒙,而是“用已知求未知”的一种科学解读,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便能在平时阅读或考场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新旧联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大多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旧”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新”问题。遇到拿不准的词语,先想想在所学的哪篇课文中出现过,作何解释;后将课文中该词语的意思“搬”至本句一试,看看是否通顺。一般说来,于义通者即对,不通便错。例如:
1.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为“攻取”义,再结合语境,这里的“拔”应释为“被攻取”。
2.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
回忆《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左丞相兼枢密使”的“除”作“授职,授官”解,此处亦然。
可见,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熟悉教材中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二、本义引申法
文言文中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突出,通过本义来推测引申义,就能把握来龙去脉,“顺藤摸瓜”。
比如,“鄙”字有许多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质朴,厚道。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这四种解释,若以本义到引申义的思路来推测,就会显得异常顺畅、准确且有趣、易记:“鄙”本义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边远地方的人远离社会纷争,其民质朴,可引申为质朴、厚道;边疆地方的人远离社会文明,见识不广,可引申为庸俗、浅陋;由“庸俗、浅陋”可引申为看不起、轻视之意等。可见,明白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文言实词意义重大。
三、对文见义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因此,我们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如: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1中的“族”和2中的“以”,单独看令人费解,但是,只要弄懂了分别与之对应的词语“灭”、“以”,便可断定:“族”与“灭”同义;“以”与“用”相应,也是“任用”的意思。
四、语法推断法
尽管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但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序的,掌握语法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某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而推断词义。考生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运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不难迎刃而解。例如: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作状语。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 2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但其后面是不能接宾语的。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3句中的“苦”亦如此,可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至于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须视翻译的上下文意思而定。
五、成语推测法
成语是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被保留在成语中,做题时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测古汉语实词词义。例如:
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其中“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意义相同。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成语“狐假虎威”的“假”与句中的“假”义同。
在考场上遇到难解词语,联想一下相关成语,有时会使你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六、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例如:
必躬造左公第
从“造”字的结构看,有“走”字底,这就与“走,往,到”有关,稍具文字学常识,就可避免诸如释为“建造”之类的笑话。
冀得一归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七、内容照应法
根据上下文意来串联、梳理、确定词义,是古汉语断词的常用方法。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在此解释为“死”或“最终”似乎都通,但联系、照应上文中的“始”,只能作“最终”讲。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举”译为“全部”的话,仅从前后文看,不易发现其弊,若结合全文看,就错了;因为楚、魏、韩并未将自己的土地送给秦国,怎能说“全”?故应译作“把”、“拿”,其后省略了“之”(本地)。
切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八、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检验,解释顺畅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答案。例如:
对下列句子中加 ( )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着
B、此则蒿兰同(臭) 臭:臭气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 (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从”是“使……从”,“带着”之意;B“臭”是气味;C“曲折”为事情的复杂经过;D正确,“结发”指成年,《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便是。
上述八法,并非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须互相补充,结合使用。如《书何易于》一文中有“益昌民多即山树茶”之句,其中的“即”与“树”,是不易理解的难点,但是,用“对文见义法”,便可知“即”与“树”相对应;由“结构推求法”知道“树”带有宾语“茶”,可推知“即”也是动词,再用“成语推测法”,联想到成语 “若即若离”,便可 “猜”出“即”是就着、靠近之意,全句“益昌的老百姓大多在近旁的山上种茶树”的解释便水到渠成、准确无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