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天冲刺:数学,减少“会而不对”的丢分
高考三门主课中唯有数学是波动性较大、能拉开差距的学科。要充分利用这段自由复习时间,优等生可以稳定发挥,中等生更上一层楼,基础较差的考生有明显提高。
数学,减少“会而不对”的丢分
文卫星 上海市七宝中学
针对前一阶段做综合题中暴露的典型问题分类整理,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集中加以解决。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是否有缺陷,二是尽量减少因“会而不对”而丢分。
对知识缺陷,要挑选重点内容,从以往做过的各种试卷或参考书中选出部分题目再做一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可以把原来做错的问题再选做一些,看看是否已经掌握,对没有掌握的问题,如果不是偏题怪题,务必要弄清原委,切实搞懂。
“掌握”是以不看答案自己能独立做出来为标准,不是以看懂答案作为标准。因为看懂不一定能做出来,只有做出来才能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要及时总结“会而不对”丢分的原因,看是审题原因,还是计算错误,还是解题策略错误。
审题时可在关键处作出记号,以提醒自己充分注意,尤其是题目的附加条件(常写在括号内)和隐含条件。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是必须过好的一道坎,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当题目做不出的时候,要在回过头来看条件是否被利用或是否被充分利用。当题目较长或一时看不懂时,就更要认真审题。
牢记“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引导解题(明确推理或演算)方向”的审题方针,审题过程就是制定解题计划的过程。
计算错误要区分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前者是常规的计算问题,只要细心,不急躁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后者是算法不合理,合理的方法既快又准,而不合理的方法既慢又容易出错。若一时找不到简单解法,其他解法即使麻烦一些还是可以得分,甚至全分,不要轻易放弃。
解题策略一般应遵循“小题小做”、先易后难、规范有序、有了想法就写的原则,确保会做的题目得全分。有时还可超水平发挥,比如“跳步解答”,即后一题要用到前一题的结论,而前一题你还不会做。这时可把前一题的结论当作“已知”,先做后一题。有时前面的结论对后面的解法有提示或暗示作用,要抓住这样的机会。阅卷时只能扣你前一题的分,后一题不会扣分。
在各张试卷中多次出现的问题一定是重点,经常做错的同类问题就是自己难点。考前有限的时间要用到重点和难点上。
高考题大多数还是基础题,选做一些基础题是必要的。主要是训练解题的准确性(尤其要能做到一次性做对)和速度(娴熟的运算会给你赢得时间),既能保持思维的敏捷和流畅,又能保持较快的解题速度,还能增加考试时的自信心,以适应高考环境。
还要适当做些能力题,也就是解答题的后两题。选题应该遵循“基本点-交汇点-制高点”的原则。基本点不仅是指题目的知识点比较基本,问题的解法比较常规,还指对概念的理解要透彻,相关运算(算理、算法)要准确,定理、公式及其变形的运用要熟练。交汇点则是题目涉及数学的不同分支(比如一个题目中可能融代数、几何、三角、不等式于一体),要注重从整体着眼去考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高点往往是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时可以把它转化成与之等价而又是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答,有时则要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去发现规律或猜想出结论再证明,有时则要借助于直观或合情推理得到结论。
对客观题这些“小题”,不要都当解答题来做,有些运算不复杂的可直接解答,对运算比较复杂的客观题,目的在于考查数学思想方法,通常是利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直觉法(含合情推理法)等方法求解,力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解答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既要做到简洁明了,又要做到严谨有序。解答题阅卷是“踩得分点”,如果没有过程或跳步严重等,虽然答案对了,但你没“踩到得分点”,仍会被扣分。而书写冗长则浪费宝贵时间,推理或计算只要保留关键步骤即可。
自信的人,总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遇到“拦路虎”就“合理放弃”,把会做的题先做对,再回过头来“打虎”。不自信的人,遇到暂时不会做的题目,担心前面就有不会做,后面肯定更难,从而心慌手抖,头脑一片空白。
自信的人,考试开始后的半小时,能沉着应对,为整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而不自信的人,听到别人翻试卷的声音,认为速度比自己快,无形中就增加了压力,情绪就会有波动,出现计算失误等低级错误。
提高考试自信心的途径大致有:保持平常心,把高考看作一次例行考试,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进入我填报的高校。合理定位,做对自己会做的题,高考中肯定有不会做的题,一定要把握好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能赌气“攻克难关”(有些题拿回家也作不出,别说考场上),把会做的题做对才是上策。心理暗示,遇到暂时不会做的题目要敢于“合理放弃”,必要时你可以抬头看看,认为周围的人还在做这道难题,让他们浪费时间吧,我去做会做的题目。这种心理暗示会减少你的压力,等会做的做完了,状态好了,再回过来,有时一看就会了,解题势如破竹,能使自己出色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