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高考试卷评析:历史
历史——稳中有变,引领教学
1、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题型创新
今年试卷新设三分选择题。此题型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察,检测学生对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局部理解与整体判断、表象认识与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比如第32题对于英王与法官两段话的理解,重在考察学生对权力来源的本质认识;第31题对康有为的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对康有为的个人性格与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第33题则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察学生对图片各项信息的综合理解。
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来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第34题“两份判决书”,考察学生信息提取、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第37题“一份护照”,考察学生对信息提取分析,知识活用的能力。
采用拟写论文提纲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历史技能与历史认识能力。比如第38题“辛亥革命”,既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演绎归纳能力,又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认识能力。同时本题不避热点但形式新颖,如不理解单靠死记硬背者难得高分。热点试题的新考法,起到了引导学生不要一味猜题押题、投机取巧的作用。
2、贯彻命题原则,突出能力考察
为贯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基本原则,试卷在命题的多个方面、许多环节均采取了具体措施,得到较好落实。
其一,题型多样。在保持往年优秀题型的基础上,开发新题型。如三分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论文提纲拟写题等。
其二,内容多彩。题干材料的采选丰富多样,有漫画、表格、地图、曲线;有名人名言、诗词碑文;有法官判决书、旧护照;还有上海乡土史资料等等。题干内容的分布全面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史等各个领域,且兼顾到各个时段。这些多样化的选材,既有利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又使卷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凸显“海派风格”。
其三,视角多元。不少试题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丰富材料或解读历史的宽广视角。比如第39题“工业年代”,先通过单个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不同影响,对欧美、亚州的不同影响,对中国的双重作用。又通过三段材料的联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影响的差异,同时,认识到欧美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对欧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使学生形成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这一概念的认识。又比如第35题“选官制度”,通过对汉唐选官制度的评述,考察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积极作用的新认识,同时也通过两个朝代的比较联系,考察学生对选官制度内容全面性与方式公平性的完整认识。
其四,评价多层。今年特别强调评价的分层,扩大了分层评分法在多个题型中的运用。比如在客观题(三分选择题)中的应用。比如在第36题“时代与史家”中,全面评述与单方面评述的、综合联系与缺乏联系的均有较大的分值区分。又比如第34题“两份判决书”中,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的、和仅就案情进行分析的、以及照搬书本未结合材料的都给予不同的得分。第39题“工业年代”第(2)题中,能够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的,和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的,分值有很大差别。
3、适应时代需求,完善价值判断
试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爱国主义的渗透。比如第24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第26题抗日战争还有第38题辛亥革命等。比如第8题,通过为人处世宗旨这一题干,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普遍价值。第9题,通过不同时期民族并存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融合的历史。又如第34题,通过对两份判决书的比较,增强学生对重证据、重理性的法治精神的认识,提升其公民意识。
试卷还注重对史学科学理性价值观的考察。比如第25、26题,通过对改定新约、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题干的内容,体现教材吸取史学新成果,注重历史的客观性的新变化。第22题通过对进化论的评价,来区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第36题“时代与史家”,通过对三位史学家的理念变迁的考察,使学生认识到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第39题“工业年代”,通过对三段材料的解读,重新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影响,考察学生总体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