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考“诗歌”鉴赏12条新捷径(上)
高考诗歌检测,对许多高三考生来讲,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是因为:(1)中学语文教材里,它不是教学的重点;(2)古代诗歌,在学习上有许多困惑难点;(3)不少教师自己也没有学好诗歌赏析的好方法。过去,我听到和看到不少学者的精彩讲座和理论文章,大谈要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意念、意理”。这“四意说”,不要说对一个十八岁的青涩高三生高深莫测,即使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很难弄懂搞透的。因此,我看还是实惠一点,教教初学诗歌的高三学子们,掌握一些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让他们有个入门的路径!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与上海历年的高考试题,来介绍几种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抓序言
如2001年(秋考)中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双阕词。作者在词文前,先撰写了一段序言:“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细细表述出来的话,就是“南宋孝宗赵眘的1179年,当时担任转运副使(管理运送钱财粮食的副职)一职、近40岁的辛弃疾,被朝廷从洞庭湖的北部漕运司(前线)调动到洞庭湖的南部(后方)去。共有“抗金主战”的同僚长官王正之,特地在分离的当天,于湖边小山上的一座小亭子里,设宴酒别,两人千言万语、感慨万分。于是,辛弃疾给他写下了这首情思复杂的诗歌,一表心语”。
23岁的辛弃疾,曾亲带50骑兵,缚叛将张氏国安、战南侵五万金兵,从江苏的新海狂奔几个昼夜,把叛将献给皇上。然而,17年来,却无机执军作战、实现杀敌报国大志。我们还可以从本词中的“闲愁最苦”四字,看出辛氏当时眼见“江山破败、奸宦当道,忠君依旧、极愿抗金”的正直、纯洁、高尙的情操!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在融入“典故、史实”(屈原受污遭贬、玉环飞燕误国)之后,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收复中原、报国保民”的深深“闲愁”!
二、抓比较
如2002年(春考)中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小令词。在本试卷的第18道题干里,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首《小重山》是“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的词。也就是说,坦直刚劲的豪放语言,也可以采用委婉曲折的风格来表现。不直白、不明说,一切均在词句的内涵意味中。
大凡学习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人,都不会健忘其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铮铮铁语、铿铿心声!这两句词,充分表达了岳飞“对敌寇的切齿仇恨及抗金雪耻、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与必胜心念”。而《小重山》一词里,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的“心事”一词,难道不正是上面《满江红》中两句的“隐词暗语”吗?不管豪放的《满江红》与委婉的《小重山》,本质上都抒写了岳飞“慷慨激昂、雄健豪迈”的精神品质。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若将《小重山》与《满江红》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情感上,《小》多是“抑郁难申”之情,而《满》却是“慷慨悲壮”之气;在语言上,《小》尽是“吞吐顿挫”之文,而《满》全是“豪情壮怀”之字;在写作上,《小》只是“情景交融”之法,而《满》乃是“夹叙夹议”之意。但两首词,均强烈表达自己“杀敌报国、忠君保民”的英雄气魄!
三、抓背景
如2004年(春考)中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七绝诗。考卷中有一段背景材料,我抄录于下——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上,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中友议》卷中《云中命》)。
这首诗写于公元770年,正是“安史之乱”后的第15个年头了。据说“大诗人”杜甫十五岁左右,在洛阳曾聆听过唐玄宗时代的“大歌星”李龟年的歌唱。因为“安史之乱”,43年之后的暮春,李龟年与杜甫在“江潭(江南潭州,即今湖南长沙)”不期相遇。局势的突变,让两位老人感慨万千:个人身世的由荣入损,大唐王朝的由盛转衰,这就是诗句“落花时节”四字的双关含义。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诗人先简追与李龟年热切悦美的盛世之交;又借“江南暮春”自然景观作一强烈对比,透示两老内心“安史乱政”之后,“国运衰颓、唐室破败”的无限感慨……
四、抓思路
如2004年(秋考)中杜庠(明代长洲人,即今江苏吴县。景泰1454年中进士。朝廷只授予攸县小官,即今湖南长沙攸县。因仕不得志,而不久罢归;终日放情诗酒,往来于湖浙之间,自称“西湖醉老”。一次路过苏轼去过的黄冈赤壁,撰写了这首“怀古诗”,后人称其为“杜赤壁”)的《赤壁》七律诗。这首诗,可切分成四块:(1)前五句思路主要写曹、刘、吴三国统治者对赤壁大战的心态【可以作为虚写】——曹骄、刘慌、吴忧。但刘、吴联盟,以少胜多、以弱败强;(2)第六句思路是借引苏轼的《前赤壁赋》文意【可以作为心情同比】——表达两人“人生如梦”的政治失意心态;(3)第七句思路是诗意的过渡部分【承上启下】——今日过此,与往昔轰轰烈烈的赤壁火战,不堪回首;(4)第八句思路主要写眼前景状【可以作为实写】——荒凉冷落的石矶、水面乱飞的鸥鸟、满眼杂乱的野草……末句“以景结情”,抒发“历史的苍桑、自然的苍凉、人生的苍茫”!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全诗运用强烈对比,表达自己内心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操与兵销炬影的败局;战火热烈的当年与荒矶烟芜的现今;壮志凌云的自己与官场失意的此刻……凭借纵横逸宕的赤壁怀古,一展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五、抓辞格
如2005年(秋考)中徐凝(后于李白的一位唐朝诗人,苏轼评说李凝所写的《庐山瀑布》诗,与李白相比,是首“恶诗”,即“极拙劣的作品”)的《庐山瀑布》七绝诗。
我们都阅读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此词,的确是高人一等、出类拔萃!因为,诗中的“色形动静、浪漫想象”,这是后人诗作所无法超越的。但是,就是这样,也不能全部否定后人再去描写“庐山的美景”。
从徐凝的诗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出一些味道来的:作者采用“比喻”与“夸张”这两种修辞,从“视觉”与“听觉”的层面,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在一、三两句诗里,他把“瀑布”比喻成“落泉”与“白练”,色形高长、翩翩飞舞;在二、四两句诗里,用“雷奔”与“界破”夸张描声,瀑布如“轰雷汹涌奔腾”、又如“利剑刚劲有力”。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徐诗状物,运用“比喻视觉”与“夸张听觉”,形象描绘了瀑布的美妙多姿之态之声:“似白练,高千仞;如雷奔,斩青山。”虽不及李诗“雄奇瑰丽”,然也盛赞了瀑布的气势壮阔!
六、抓语序
如2006年(春考)中黄裳(北宋南平人,即今湖北荆州。宋神宗元丰年间中进士第一,累迁礼部尚书)的《喜迁莺·端午泛舟》双阕词。这首中调双阕,是写“端午节”的:上阕叙说在佳节里,人们要进行“观海榴(石榴)、吃角黍(粽子)、插香蒲、设玳筵(豪宴)、玩斗巧(游戏)、结彩丝、赛龙舟”这七项民俗活动;下阕运用“先动后静”手法,细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词中的画线句“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是试卷的检测内容。第15道题干就这样询问:“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烈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
在完成此题时,首先你要把画线五句的语序正确地调整好,它应该是:“暮日中望水天,犹见高揭朱帘。载十里荷花,一钩新月,晚棹归。”若把它译成现代语,那就是“在夜暮的落日时向江中远望,水天相连,但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夜空中高高挂起的落日朱红光芒。(观赏完赛龙舟的人们啊)每艘小舟里都装载着十里荷花的芳香,头顶着上天一轮弯弯的明月,轻轻的划着双桨、心满意足地回家啰。”
如果写段鉴赏文字,可以这样:这首双阕词,运用“声色互补、动静细描”的表现技巧,展现“端午节”的精彩丰富、热闹非凡。其中特别介绍了“端午节”的种种传统经典民俗活动,格外引人入胜、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