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临门一脚”:抓基础重贯通 微观见宏观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历史学科特征非常突出,既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又重点考查历史分析能力、思维品质。因此在复习时,为提高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研究考纲,吃透教材,梳理基本知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
近年来,历史高考灵活性越来越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仍然是一贯的。尤其是重在考查重大历史事件、时代基本特征、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所以,学生应在研读考纲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及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考纲对知识的具体要求,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自己多设问题,并尝试解决。尤其是对考纲中新增加的或者能力要求提升的,或者前几年未考过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的复习、整理。对一些历史概念要准确理解,尤其需要重点注意,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概念内涵的不同。如关于理性的理解,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思想运动时期,它的侧重点、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二、重知识贯通,中外贯通,古今贯通
在上述基础上,要对看似零散的知识,根据一定的线索进行整理,中外联系、古今联系,搭建知识的框架,形成知识的网络,构建知识专题。
分散的古代史时期,虽然各民族、地区间的交流较少,但是同样可以通过中外的联系比较,系统掌握。如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异同,然后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找出同一时代的不同文明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这既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又让学生了解、认同文明的多元性。世界进入整体的近代时期,更是如此,如对两次工业革命后的西方世界与中国近代进行充分比较分析。
同样,贯通古今,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如将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系与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法律文明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哪些方面继承,哪些方面发展,让学生理解不同文明的延续性以及时代特征。掌握儒家思想,也可以遵循此方法: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内容、地位的变化;进入近代以后它的命运如何。
三、注重历史思维和学科特点,遵循论从史出原则。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情境材料题尤其是新情境材料题占据主要地位,重在考查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近年来的史料解读能力要求提高,史料内容多、涵盖面广。这就要求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时代背景、材料的出处、作者的立场、史料的价值等,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遵循“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同时也要注意答题时,运用历史学科语言,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如考虑是概括、概述、还是叙述,进行有效的组织。尤其是,上海教育考试院强调主观题突出“组织性”的回答:有条理,有逻辑,语句完整;同时注意核心知识的运用,边缘知识不得分;答题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用历史语言。
近几年高考,还非常重视从小的切入点入手考察宏观知识。如去年第39题,以“妇女和教育”这个小的切入点入手,考察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的理解,也就是从微观到宏观,透过历史的表象找寻历史实质。在复习时,要注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将历史事件、现象放到历史洪流中去架构、思考,小处见大,见微知宏。针对此,可以根据考纲中的C级要求的知识点,对不同方面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