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高考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阳光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辅导 > 正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略:梳理考点 熟悉课文

2013-05-24 09:20:58http://www.51gaoxiao.com阳光高考网

  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几乎平分天下,甚至略高于现代文,权重很大。此外,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考点较明确,题型较稳定,更容易把握些,因此,历来是考生主要得分版块,马虎不得。

  多年来,上海高考文言文考点不超出课文范围,且高考文言文两个语段的选文体例一般为史传与小品文。因此,后期文言文复习,静下心来逐册浏览文言课文,不失为明智之举。要特别注意课文教材中的注释、练习,这些地方往往涉及文体常识、文化常识及写作特点。下面帮助考生做个系统梳理。

  史传文学复习考点

  1.史传文学常识

  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通史。

  ②《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断代史著作(作者不详)。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③《国策》:国别体断代史著作。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④《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体例上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世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司马光《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太史公笔法:指司马迁对史学典籍的传述方式,以实录精神,不隐晦、不回避、不掩饰,客观公正还原历史固有面貌,对历史人物给予褒贬鲜明的评价。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孔子编修《春秋》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表现态度倾向的技巧——采用曲笔,意含褒贬,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

  ⑤“前四史” :《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⑥《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最完备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2.概括史实

  基本方法:①抓记叙要素;②所概括的意思要与全文主旨对应。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①抓文中总括性格的关键词;②抓细节材料分析;③弄清记叙了几个事件片段,一一对应所表现的性格、人格。

  4.历史事件评论(史论)写作。

  ①建立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评论意识 (重在指出今天借鉴的必要性、重要性);②注意客观、辩证(全面,不简单肯定或否定)

  5.文言文基本功(通假、古今词、多义词、复合词、偏义复词、活用、句式)

  小品文复习要点

  1.熟悉古代各类小品文体特点

  2.与课内同体裁文章建立联系

  3.储备相关的文化典章等基本常识

  4.把握文章写作要点与用意

  5.欣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

  下面是课文涉及的各类小品文常识:

  (1)“记”(游记、题记)

  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作记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 (感情或主张),或阐述作者引发的人生感悟。

  【中学课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借游览华阳洞半途退出而未尽兴,类似联想治学为政之道——凡事要深思慎取,尽志而能无悔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道理。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借记写快哉亭由来与解读命名寓意,以超然物外的情怀相互共勉。

  归有光《项脊轩志》:记写人事变迁,抒写思亲追忆的感慨。

  龚自珍 《病梅馆记》:托梅议政,形象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时弊,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范仲淹《岳阳楼记》:叙述重修岳阳楼的本末源起,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柳宗元《小石潭记》:借记游风景,纵情山水,来排遣难消的政治失意郁闷。

  欧阳修《醉翁亭记》:作者贬为滁州知州,却能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说”

  “说”是古代用以阐述事理的文体。常以小见大,借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寄寓的事理。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特点:类比说理,叙议结合。

  【中学课文】

  韩愈 《师说》:文章借劝勉李?,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社会风气。运用正反对比,大量例证,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愈《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柳宗元《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对比反衬苛政暴敛之害,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袁枚《黄生借书说》作者就青年学子黄允修前来借书一事发表议论,运用事例对比和类比推理,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周敦颐《爱莲说》:托物言志,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高贵品质的描写,表现作者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鄙视、厌恶追名逐利的世态。以菊、牡丹对比反衬莲之美,深化主题。

  (3)“序”

  序大都是夹叙夹议的文体,主要分为两类:赠序、书序。

  书序,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合称序跋文。书序内容主要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写作感悟等相关事宜。

  【中学课文】

  欧阳修《伶官传序》:就后唐庄宗因为宠信伶人而误国亡身的史实,借事论理,以古鉴今,阐述了王朝盛衰兴亡、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并提出了忠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欲抑先扬,正反对比,笔力雄健而有气势。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自序):通过叙述《指南录》诗集的成书经过(出使元军被扣留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体例、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表达了自己九死一生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记叙中兼用抒情、议论。 (诗集取《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 )

  王羲之《兰亭集序》:文章依序解说诗集由来、成书的经过、诗集的目的意义。借题发挥,叙兰亭之盛会,发人生之感叹:人生短暂,世事不常,当把握今生。写法上以情感为线索,景情理融为一体。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整散结合。

  (4)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常用铺陈描写,骈散结合的句式,“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把景、情、理有机结合。

  辞赋:侧重于诗歌,如《阿房宫赋》

  文赋:侧重于散文,如《前赤壁赋》

  【中学课文】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人生如寄的慨叹,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旷达、乐观情怀。文章借题发挥,借景立论,把明月、清风之景与万物变异、“物各有主”的理趣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整散结合,景、情、理有机结合。

  欧阳修《秋声赋》:采用童子问答形式,铺陈描写秋风的肃杀威力,对比感叹忧劳趋利的伤害比秋风的摧残更严重,从而警策世人淡漠名利与世无争,把景、情、理有机结合。

  (5)论

  包括政论、史论、策论、文论、诗话、词话等。

  政论,是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

  文论,文学理论方面的论文或著作。

  史论即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写作或为借古讽今揭示兴亡教训,或自况自比古人,抒发个人情怀。

  诗话,指古代评论诗人诗作、诗派及记录诗人故事、发表诗歌理论批评意见的一种随笔体的文体形式。主要有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清代李渔的 《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中学课文】

  贾谊《过秦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语言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富有辞赋特色。行文多用骈偶,读来铿锵有力,磅礴气势令人折服。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建议背诵“三境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

  (6)“疏”:

  奏疏,即奏章,是古代臣子向皇上提出建议的文书。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 《论积贮疏》等。奏疏的特点是:言事奏请,条分缕析,情辞恳切。

  【中学课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向唐太宗提出了十条劝戒,“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文章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多用四字句,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暗用典故,论据言简义丰。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气势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