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200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7.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细解:原文是“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显然使用了比拟的手法,似乎拟成了狼等野生动物,所以突出了“北方冰雪的野性”;另外,“趴下来点”、“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又写出了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赏析的是文学语言。此题重在修辞格
8.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细解:原文是“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用了拟人的手法,或者是“移情”。“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告诉我们“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连续两题实际上都是在考查文学语言。此题重在理解文学语言的意思。
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答案:(6分)C F(一项3分)
细解:A项错,“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只是两人对故乡的记忆或怀念的不同,并不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B项错,此处的“欣赏”是赞赏的意思,那么,与原文“惹翻了我的爱心”、“不过我不爱”等表述不符,也没有“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的作用。C项正确,原文是: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D项容易误答,因为有“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用意不在“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而是在于表现“春深如海”。从“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等句可知,是指人生的各种复杂感受。E项错,不存在“一动一静”,混淆点在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动、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自然更没有根据了。F项正确,这种空泛的评价对一篇散文来说总归是正确的。
10.从空司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答案:(3分)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细解:回答本题,关键要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原文是: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前后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来描写映山红。现在要回答“是怎样描写”的,即方法、手段。空间角度,主要是列举了一些地点;时间角度,主要是抓住“当天发干”、“残”、“全副精神又出来了”、“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的特点。再归纳,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1.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3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细解:在写“春声”的时候,主要表达思乡的情感。当然,人所谓的思乡许多时候思的是童年的生活,所以自然也有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到了“春深”,就很复杂了。除了这些外,还有“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的报国之情。还有映山红的“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体现的生命力以及暗含的对未来怀着的希望、憧憬。这种憧憬还表现在“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手冷望天”等处。
对散文情感的把握关键在于对文章“散”出来的那些内容的理解,说到底还是在于对散文特点的真正认识。在从头到尾的阅读流程中,我们要时时留意作者随着思路的展开情感是如何调整——变化、深化、升华的。
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答案: (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细解:首先要能了解两篇文章写南北景象的用意,然后再辨析两者的不同。分解开来,共有三步,一是写景的手法,一是写景的目的,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从手法上看,都是衬托,“是正意先不说,用一段话先叙说一番,再说出正意;经这一衬托,说出正意就更有力量”(《写作技法词典》)。所不同的是,一个写北是为了写南,一个写南是为了写北,我们在写景的主次上要分清楚。另外,《故都的秋》“南北景象”从格调到作者的情感上都是相对的,所以是反衬。而本文作者对北国之景是“我服了。后来也爱了”。所以答案用了“衬托”一词。写景是为了抒情,还要比较两者所抒之情的不同。本文是思乡之情,《故都的秋》抒的是“故都之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