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泰安一中顶尖名师倾囊相授!
《距高考仅剩34天,怎么才能提高分数?泰安一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老师这样说…》
今天继续为考生送上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的高考复习重点及技巧。
罗凯中学高级教师,泰安一中物理教研室主任;1991年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从教26年来一心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专心研究高考,结合学生特点认真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还让他们领略物理知识的魅力,掌握物理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以及其它领域的应用,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风格。
一、物理考前学习指导
1.脚踏实地,避免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题目一定要落实在笔尖上。
2.刷题不只是量更重在质(提炼思路和方法),注意刷题不是简简单单的狂做题,而是带着目的或目标,做某种类型的题,从中获得做这种题型的方法,然后再选同类型的题进行练习。
3.做套题时,一定要按要求、按时间、按规范去做。
4.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
5.要尽可能理解、掌握出题人的意图。
6.不要一味做难题,认为高三复习就是做难题,其实重在专题(分知识、方法、能力)突破。
7.物理除了理解还要记忆一些小结论。
8、在复习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二、物理考试技巧指导
1.审题
全面分析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每一道物理题目都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准确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
(1)由物理概念的内涵中找出隐蔽条件。
(2)由物理现象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3)由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4)由物体运动规律的约束找出隐含条件。
(5)由题中的数学关系找出隐含条件。
(6)由物理中寻找隐含条件。
(7)从关键语句中寻找隐含条件。
(8)从题设图形中寻找隐含条件。
2.求解过程
列方程时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
3.审视答案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尽量不要以分数作计算结果,如“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4)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1到2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5)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4.重视选择题的做题方法
●方法1:直接判断法
根据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推理的常识性试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识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方法2:特殊赋值法
试题选项有不同的计算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有些试题如果考生采用全程计算的方法会发现计算过程烦琐,甚至有些试题超出运算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时可采用特殊值代入的方法进行判断。
●方法3:特例反驳法
特例反驳法是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教材中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4:选项分组法
有一类选择题,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巧妙分组进行解答。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中有“分别”“依次”等强调顺序的词语出现。先找出最有把握判断的叙述项,并把它们的位置固定,再与供选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答案。这种解法既可避免多选、漏选,又能提高答题速度。
●方法5:巧用推论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推论,这些推论在计算题中一般不可直接应用,但运用其解答选择题时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可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方法6:筛选法
筛选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7:比较分析法
如果涉及一个图像,可以对图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仔细观察。如果涉及几个图像,可以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相似处和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处。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
●方法8:等效思维法
等效思维法就是要在保持效果或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复杂的研究对象、背景条件、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分解、重组、变换或替代,使它们转换为我们所熟知的、更简单的理想化模型,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方法9:计算推理法
计算法是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选项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多用于涉及的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题目。
●方法10:量纲法
量纲法也叫单位判断法,在物理学的运算中单位关系一定满足量纲的规律,对物理量只用符号表示的选择题,有时可以根据量纲结合排除法做出选择,可使问题简化。
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命题特点
以往山东卷的命题特点是“广积粮”,相对来说考点较为分散,而全国卷则是“深挖洞”,考点比较集中且考查方式相对固定,经常围绕某一问题刨根问底,这就使得平时复习时目标较为明确,“中靶”的可能性更大。
全国卷考纲增加的内容和变化有:
1.电子式的书写、晶体类型的判断,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过量问题)。
3.无机框图推断题。
4.二价铁的检验:
5.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官能团,上升到类别要求,顺反异构。
6.有机化学模块的各种谱图,尤其是核磁共振氢谱(NMR)中峰的个数与峰面积和氢原子的关系。
7.羟醛缩合原理(α-C、H与碳氧双键的加成反应)。
8.聚合物单体的判断。
9.实验仪器的识别:三颈烧瓶、滴液漏斗、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的识别与用途。
10.有关计算方面的变化。
(1)要求步骤。
(2)运算量大,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3)需要近似处理,有效数字。
(4)特殊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压强平衡常数)。
对照考纲梳理考点提高应试技能
1、重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新课标精神的浓缩。因此,近年的高考试题在命题形式上不断推陈求新,在试题情境设置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与治理、化学材料的制造和应用等,往往就是高考命题的素材。形式上灵活多样,起点高,落点低,充分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
在高考中对于此类问题要认真剖析,充分挖掘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利用化学方法、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节能减排”与“低碳”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以此为背景考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燃料的充分燃烧、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反应热等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不可轻视化学用语的正确使用
化学用语是进行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是富有特色的化学语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化学用语可以反映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正确理解和使用化学用语非常重要,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化学用语内涵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基础,一定要理解准确、书写规范。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电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正确理解,准确运用和规范书写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3、准确把握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过程体现了化学反应原理,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具体表现形式。化学反应过程是试题考查化学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正确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可以发现物质制备和转化的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物质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有关问题。
4、注意相近概念辨析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相近概念,如分离和提纯、检验和鉴别、蒸发和蒸馏等。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错用和混淆,就需要对这些概念抓住关键字词,从概念的内涵和使用范围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并通过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例证,以达到规范使用化学概念的目的。
5、规范表述试题答案
答案表述是展示考生答题的最终环节,也是决定考试得分的关键环节。在高考时,要时时处处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会做的题都得满分”。
要避免以下三个问题:
①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密或书写不准导致失分;
②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以偏概全,或出现错别字;
③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6、注重图像、图表分析
图像题和表格题,统称为图表题。它是指以图像、图形和表格为试题的信息来源,以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等知识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的一种信息处理和分析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数据读取分析与处理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一些重要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这方面的题型在考查力度上有所增加。
刘光东泰安一中地理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进修获教育硕士学位;获市直教学能手、市直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论文先后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指导的学生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参编校本课程、教辅用书等著作五本;曾执教多届毕业班。
一、关注高考新变化
●从“一点四面”到“一体四层四翼”
1.“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是指今后高考将重点考查的四项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
2.“一体四层四翼”: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
●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关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
●考纲内容变化:
选考模块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二、精析真题,把握方向
内容上,区位比重最大,突出核心的而非深奥地理。
思想上,整体性、差异性原理统摄大多数试题。观念上,突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统摄。方法上,突出比较法和区域认知,适度关注实践能力,较为关注新情境下学习和原理构建能力。情境上,更强调区域的综合情境;图像更加简洁,用图大幅减少。
2017高考预测
侧重考查对形成地理认知能力有支撑力的概念、原理、规律,注重有价值、能运用的基础性内容的考查;
强化能力立意:重视思维结构、认知方法、学科素养。
以区域综合体为情境考查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强调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条件与人地关系、地域差异与地域联系、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要求。
三、地理学习中的建议
●知识复习与题型突破。
一要突出主干,细化重点。高考冲刺复习要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对于高频高分值考点,要做精细化复习,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二要构建联系,注重应用。跨章节和模块重构知识结构,绘制知识关联图,整理和理解知识关系;结合习题举三反一,多角度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选择题,要坚持限时规范训练。可以从考查内容、情境形式(图文)、设问形式(如由果索因)、能力要求等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了解应用常规的解题技巧。
关于综合题:
一要高度重视已知图文信息;
二要“不问不答”、“有问必答”;
三要关注区域特征,把答题模板与区域实际相结合;
四要先据分值布点,再逐点简要展开;
五要诵读高考标准答案,熟悉答题规范。力争做到“全、准、序、简、美”。
●整理分析错题,明确增分点。从知识、能力、题型三个角度分析错题,发现问题,明确增分点;进行问题解决式学习,根据增分难度顺序推进,提振信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处理好整理错题与刷题的关系;少做拿手题,多练提分题;准确定位,根据题目难度合理取舍,确保中低档题的得分。
●应试建议:“考前3分钟”,统揽全局,合理分配时间,优化答题顺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奋力拼搏,超越自我!
(一)历史学科备考大热点: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影响。
2、明清科举的常识。
3、明清儒学的特点。
4、宋代军队改革后战争如何进行的描述。
5、城邦政治的实质、雅典民主制的缺陷。
6、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7、英国的光荣孤立的历史因素。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历史。
9、鸦片战争前的“大帆船贸易”;鸦片战争后的“银贵钱贱”。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1、辛亥革命的背景。
12、五四运动的最大意义。
13、现代化的两个模式。
14、中共二大背景任务。
15、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16、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条件。
17、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18、明清的租佃制特点。
19、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措施。
20、玉米、番薯与农村经济。
21、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2、科学、技术、生产在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
23、洋务运动的内容。
24、近代铁路发展与影响因素。
2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
26、罗斯福国家干预与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
27、三大改造的目的。
28、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9、60年八字方针对人民公社的调整。
30、上海浦东开发的意义。
31、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32、美国对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33、汉武帝对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
34、早期批判思想的共同点(明清文化)
35、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文明展示)
36、启蒙运动的含义(历史概念)
37、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历史概念)
3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历史解释)
39、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历史解释)
40、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历史解释)
41、“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的意义(历史解释)
42、56年苏共20大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阶段特征)
43、美国和德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贡献(科技进步)
44、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时政热点)
45、十四年抗战,1931—1937人民抗战表现(时政热点)
46、戊戌变法商鞅变法选修(改革的反思)
47、抗日战争(民族凝聚力)
48、过渡时期阶段特征(社会转型)
49、汉、唐、明阶段特征(文化自信)
5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摊丁入亩的影响(时政热点)
(二)后期备考建议
做好专题类历史语言的归类记忆,提高学科语言表述的精准度,书写美观,节省时间;
在选择题上下功夫。选择题是文综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善于研究和思考选择题训练的思维能力要求,要熟读题目,敢于在审题上多花时间,善于分析句子的语言结构、重心、主旨和问答项所在,做到每个题目讲的头头是道。
答题顺序选择上,要把41题(12分)与选修题目(15分)进行难易程度和得分能力的比较,先易后难去做题。尤其注意41题,要从自己已有知识点入手,反向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明显、明确、明了,尤其是简单,切忌高大上,牵扯太多。
刘元国199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连续多年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工作,熟悉高考命题,有丰富的备考经验;获泰安市市直教学能手、泰安市课程教学先进个人称号;现任泰安一中政治学科教研组长,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高三后期政治复习备考建议
回望高考改革新动态
2017年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备考后期需要关注应用性和创新性试题,热点素材关注宏观背景更关注微观生活。同时关注评分标准中的等级赋分量表,这种评分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有逻辑层次,需要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全面性。
强化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1、强化审题能力,锻炼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构成,即文字、数据、图表、标点、语气等,养成审题习惯-----用下划线标注有效信息,用简单的图示整理有效信息。掌握审题方法——借助句子结构、关联词语、标点符号。
2、强化逻辑分析能力训练,特别是在探究与论证题目中,注意多角度论证。如理论(认识)与实践,原因与结果、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时间,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主体与客体等维度,充分运用比较分析,辩证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利益)分析法。
3、强化基于主题的知识体系构建。根据单元标题、热点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或关键词,构建知识体系,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热点主题如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措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矛盾分析法等。
4、加强解题技巧归纳,硬化选择题,强化主观题,优化考试时间安排。选择题一定先看材料,再看选择项,防止不当观念先入为主;主观题一定先看设问再看材料,防止浪费时间,便于提高筛选材料效率和准确度。
5、加强热点时政材料梳理,归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取常常见诸于媒体和政府文件中的热点语句让学生熟悉,特别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又能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时政热点。
6、系统性的把近三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原题重新做一遍,体会高考答案的组织方式,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就事论事,切忌罗列课本语言,泛泛而谈,尤其回答主体怎样做的题目。
7、筛选冷门知识。全国卷试题经常会考查到一些“冷门”考点,甚至将其作为大题来考,考生应牢记考点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掌握好每个考点,做到逐点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