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剖析高考失分成因 施新高三有效学习策略(二)

2010-08-31 来源:上海高考网

  失分原因四:策略选择不当,错误在所难免

  如第8题考查反函数与原来函数的关系,一个基本的性质是:若原来函数图像经过点(a,b),则反函数图像经过点(b,a)。本题是已知原函数的解析式,要确定反函数经过某一定点,解题中无需求反函数,只需要先确定原函数经过的定点是什么,就可得反函数经过的定点。

  第11题以直线方程为背景构造图形,求图形面积的极限。一些同学解题时按照先求封闭区域面积表达式,再求面积极限的流程,这种方法运算繁琐,导致解题错误。解题时只要画出图形即可知封闭区域为一个四边形,且三个顶点固定,第四个顶点在移动,只要求出该点的极限位置即得四边形的极限位置,面积即为面积的极限,这样做直观、简洁、明了。

  第13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一些同学想用特殊化策略:当点P在双曲线右顶点时得到a= ,b= ,因此错误地得出,a=b= 或a+b=1等。其实只要思考一下就知道这些结论是错误的,当P不在该顶点时就没有a=b;如果a+b=1则E1,E2,P三点共线,显然不符合条件。

  第20(2)题中{Sn}的通项公式求出后,从表达式看,它是由递增数列与递减数列之和所构成,因此Sn单调性是不确定的,应是一个“分段单调”的数列,现在就是要寻找该数列的“最低点”,可通过建立不等式组确定n的值。典型的错误是学生不知道这类数列的变化情况,胡乱地使用计算器,逐一代入,无目的地计算。

  第22(3)题中,函数f (x)是sinx和cosx中远离0的那个值,即|sinx|与|cosx|中较大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解不出不等式|sinx|>|cosx|。

  第23(2)题“证明E为CD的中点”,证明的思路很清楚,只要表示出E点坐标,再证明该坐标满足直线CD的方程,但由于计算中字母繁多、式子复杂,并且要利用斜率k1,k2的关系,才能说明中点在CD上,导致过程性错误,错在思路不清晰、凭感觉解题上。

  对策5:经历“解题、归类、提炼”过程,逐步形成解题策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一些题目,但不是沉迷于“题海”、“死做题”,而是要通过解题,总结解题规律,将题型分类、方法分类,再用这些方法指导我们解题,这时才能上升到解题策略的高度,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有能力分辨出哪条思路简洁、哪条思路繁琐或者不通,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使你达到一定境界。

  失分原因五:思维能力不够,解题思路不畅

  如第14题,背景是集合与子集的关系,实质是排列组合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分类。典型的错误是分类不清、标准不明,其实只要按照集合A的元素个数进行分类应该是比较清晰的。

  第20(2)题,许多学生没有从函数单调性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对数列本质的理解,缺少对数列与函数的总体认识,导致思维的受阻。

  第22(3)题,要求写出函数f(x)解析式,由于涉及到含绝对值的三角函数不等式的解的问题,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变化规律不能灵活运用,导致思维混乱。在要求“写函数f(x)的基本性质”时,由于函数性质很多,但对“基本性质”是指哪些性质不清楚,出现失分现象。

  第23(3)题是一道作图题,这在历年高考中是少见的。由条件知,求作P1,P2两点,只要作出直线P1P2与椭圆的交点,因此问题在于如何确定这一条直线,由条件知PQ中点即为P1P2的中点,则只要再确定直线P1P2的一个方向,显然已知弦的中点坐标确定弦的斜率,常用“点差法”。要确保该直线存在,则P1P2的中点即PQ中点必须在椭圆内,从而列出相应不等式,求出 的范围。典型错误主要表现在由向量关系得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对求作点P1,P2所起的作用不清楚,对点在椭圆内的等价条件比较混乱,式子乱列,结论乱写,不得要领。

  对策6:联点成线、思维成链、目标明确、先想后做

  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做到联点成线、思维成链、目标明确、先想后做,解题时先分析条件背后的联系,将分散的条件穿成“一条线”,通过揭示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思维链条”的形成,同时要明确目标,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思维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再动手解题,即先有思路,再有解题过程,这样保证思维过程的连续、保持解题思路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