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迷眼须静看识得本源方从容——从高考作文看作文备考的“道”与“术”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总牵动着千万师生的心。这不仅因为作文分值高,更因为近年高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调整变化。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高考作文一直在调整变化,但如果我们抓住了变化背后的根本,也就是作文备考之“道”,适当加强写作之“术”的训练,在应考中就能更多一分淡定与从容。高考在即,本文谈谈考前如何把握作文备考之“道”与“术”。”
一、高考作文备考之“道”
高考考题命制是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的,背后综合体现了国家意志、高校立场和新课标理念,有“风向标”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备考高考作文时要抓住这个命题的根本之“道”,才能更有效和针对性。具体来说就是牢牢把住“两个面向”——面向选拔者、面向命题者来备考。
(一)面向选拔者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着眼于考生的学科素养,还体现在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上,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强调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
所以,考生要充分面对选拔者,站在选拔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来备考作文。主动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世界和中国大势、关注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树立家国情怀,在大时代中找准定位和方向,着眼一个“大”字,锻就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才能写出大格局、大境界的考场佳作。只有如此,我们在面对2017年课标I卷的“中国关键词”,2018年课标II卷的“新世纪编年史”,2019年天津卷的“国家与个人”,2020年课标II卷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主题发表演讲等题目时,才会显得游刃有余。
(二)面向命题者
高考的特点决定了其作文题目必然会贴近时代与高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使考生的表达不易流于假大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题目一定是“低起点”的;同时由于高考必须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所以在命题中必然会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表达选择空间,而且必然会注重逻辑和思辨水平的考查,以检验学生对社会生活是否有广泛了解,对现实生活是否有较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对社会人生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考生对社会问题或现象是否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看法和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一定是“高区分度”的。
综观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紧扣社会生活和时事热点的命题越来越多,与中学生核心素养考查深度融合的命题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向命题者,认真研究高考作文题目命制背后的本质规律,才能有的放矢,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考作文备考之“术”
道为主,术为辅;道为本,术为用。道与术二者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那么高考作文备考中的“术”具体又指些什么呢?
首先是处理好阅卷者的扫描点,比如书写、标题、材料、结构等。一篇文章跃入阅卷老师眼帘时,第一感受就是卷面书写是否清爽整洁,是否便于速览快读,如果卷面工整无疑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此外,典型、鲜活、丰富的材料和充实的文章内容,生动优美的语言更会为作文增色不少。另外,简洁而意蕴丰富的作文标题和醒目的主旨句(包括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便于阅卷老师抓住考生的行文思路,也给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印象。以上这些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形成,从而帮助我们的作文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其次是借鉴优秀范文。优秀作文并非天生练就,而是靠考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思维品质培养而成,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名篇和考场佳作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与借鉴,博采众长,潜移默化融入自己的作文中,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现出个性特点,这样高考作文备考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易于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最后是学会临场应变技巧。高考考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学会机智处理这些意外,就能在高考作文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比如读完材料后不知立意方向,就应再读材料镇定分析,并努力回想此题目内容与平时训练和积累的相似之处;如遇行文前感觉材料缺乏,脑子一片空白,这时就应充分调动课本素材和身边的学习生活素材;如遇行文中途发现偏题,则应马上极力写回正确的方向,力挽狂澜,把偏题的损失降到最低;如遇成文时间紧张,字数实在写不够,不妨巧妙引用诗歌并分行排列巧妙凑足基本字数······凡此种种,不可不知,不可不会。
总的说来,相比于作文备考之“道”而言,备考之“术”更为具体,且更易操作和掌握,但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重“术”而轻“道”,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中能融会贯通,“道”“术”并用,既抓住命题背后的本质规律重点关注,又强化实用技能的训练,那么面对高考作文时就会从容淡定许多,何愁不得较高的分数呢?(邻水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