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考前复习指南:文科生应稳抓课本 关注时事话题

2011-03-29 来源:上海高考网

  高三生即将迎来意义非同寻常的 “二模考”,这也是检阅考生新学期以来新知学习与旧知复习情况的最佳契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方方面面都十分看重,那么,应如何有效复习,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呢?据此笔者采访了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许织云。

  [学科指南]

  文科学科复习全攻略

  许织云表示,不同的考生,应采用相异的方法,才能够达成同样的效果,考生应在对“一模考”仔细分析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拾遗补漏,增强针对性。比如文科,包括语文、英语,以及考生“加一”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它们都有比较多的一致性:需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还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语文:关注时事,灵活复习

  目前为止,新课已经基本结束,也就是说,课本内容悉数授完,因此,考生对书本知识,如文言文,就应该用好《上海市高考语文必备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详细列出的“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与“语文学科文言文22个常见文言虚词”,因为,这些字、词的用法、意义都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虽然考题选文全都来自课外,但考点基本不会超出课内所学知识范畴,如果能够灵活地将课内所学机智地迁移到试题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古诗默写部分,可以参看《手册》中列出的“初、高中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与名句名言500例”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每天默写5—10句(这是以前背诵与默写过的,现在只是稳固一下,不会占用很多时间的),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每天翻看2—3页的内容,将重点部分用彩色笔画出,不仅为现在复习时的一目了然,也为今后的复习节省时间。

  对现代文阅读,重点翻阅《手册》中“高中讲读课文要点梳理”内容,把课本中议论文、散文、科技文等不同文体知识与试题中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明确解题路径。

  对于作文,一是要写好一篇材料或话题作文,并且,时间应该控制在45分钟左右(高考时只有这样多的时间用于作文)同时,可以参看《手册》中“201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选萃与评析”,目的是从中学习、了解作文拟题、选材、立意、赋分等“信息”,知道何种文体、作文才是阅卷老师喜爱的类型,平时与考试时就尽可能地往这方面靠近。

  另外,有条件的考生,每天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羊城晚报》、《新闻周刊》、《半月谈》等报刊中的一、二种刊物,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要事与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的感人事,对其中的“时评”文章要用心阅读,从名家的写法中吸取写作“秘笈”,或者观看中央电视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为写作提供时鲜的素材。特别是近期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以及多国部队打击利比亚的新闻事件,以及全国与上海“两会”传递的信息和“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内容。

  ■英语:了解评分细则,复习跟准高考节奏

  依照“上海市高考英语考试纲要与手册”,将其中要求掌握的句式类型、语法知识、阅读题的类别、作文的格式与单词数量要求了然于胸,对听力部分,每天最好能够听上20分钟左右;对于作文,一周可以写1-2篇,严格按照正式高考的时间、模式进行,学生还要了解高考英语作文评分细则,对此有明确认识,规避失分点。

  ■数学:反思、改进失分题,攻克薄弱点

  按照考纲,梳理重点、难点,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点,可以通过日常的错题本(包括历次试卷,特别是“一模”时试卷中失分题),对其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各个击破:可以自己反思、改进;可以是问同学;可以是请教老师;可以请家教老师辅导(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总之,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复习得高效,走向事半功倍。

  ■政治:关注国内外焦点

  政治是非常灵活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复习时不但要厘清、理解课本中讲述的重要原理,还要能够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焦点事件做出理性分析、评判。可以重点阅读《半月谈》、《新民周刊》等刊物。

  ■历史:结合当今的改革与新近发生的事情架构起关联

  对古今中外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熟记,方法就是不断温习;对事件的意义、价值能够阐释清楚,并能够结合当今的改革与新近发生的事情架构起关联,用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做出正确的评判。如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空袭、打击的看法等。

  ■地理:关注地震、海啸诱因等环境气候变化趋势

  “二模”考试,很有可能会出现日本地震、海啸发生的地质诱因;近年来环境、气候变化的趋势、归因等。这些问题,就促使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必须掌握与运用好课本中的相关原理、知识,通过自己的灵活、深入的思考、领会,对问题给出理性且个性的解答、阐释。

  [专家点拨]

  基础相对薄弱生:要紧抓书本内容

  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在复习、应考二模的时候,要紧抓书本不放,因为,考试的80%的内容源自课本或是稍加变通,如理科,对书上的典型例题、公式等,一定要切实理解,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到解题中去。对文科,如语文学科的古诗文默写,就不能够失分,因为,这是“固定不变”的“死”知识,只要多用工夫就能得分;对英语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单词、句式,当然也要做到耳熟能详。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要把原理性的知识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阅读课外读本,做些拔高的题目。

  资优学生:“集思广益”碰撞新思路

  在课本知识洞悉的基础上,可以模仿高考试卷,自制试卷,以试卷命制来代替复习,或是与水平相当的同学交换各自命制的试卷;还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在“漫不经心”的“茶馆式”闲聊中,梳理知识点,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发现——学生个体在复习时很难有的深度与知识面,这样的“集思广益”能够碰撞出新知识、新思路,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总而言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个体,就决定了复习方法的千差万别,但只要针对自己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获得同样的精彩——那就是各自的理想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