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做好战术调整 名师谈高考冲刺及答题技巧
高考已进入倒计时。如何在最后阶段加速冲刺,使复习更有效率,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些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建议考生及时调整复习战术,这一阶段的复习不应再沉迷题海,尤其不要再花大量时间在难题上,而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难题怪题要学会放弃,会做的题要保证得分
——数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数学是波动较大的学科。很多考生最后复习阶段抱着“搏一记”的心态,加大习题练习的强度和难度,结果越做越没有信心,这是得不偿失的。考生在考前这段时间重要的是调整好状态,防止“高原现象”发生。
做好自己会做的题
临考前的心态很重要。高考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一样,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心态。考试要正常发挥,就要稳定心态,其最基本的方法是“做好自己会做的题”。每次考试总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数学学科而言,一般说来,填空题的最后两题、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可能会难一些。如果感觉不顺就暂时放弃,把会做的题目先做好。
近期各区的模拟试卷相对于高考卷来说确实是要难一些,有些学生会越做越没有信心。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对难度较大(老师讲过还听不懂的题目)、运算冗长的题目要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关键是要能解答好常规题及简单的变式问题。
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复习要全面,不留死角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去年考到“中位数”,有些学生对此一无所知,白丢了容易得到的分数。今年新教材中新增加内容不能忽视,虽然它们不是重点,但概念要清楚,运算要熟练。比如统计中名词多,公式多,数据处理量大,需要熟练运用计算器。建议考前把教材拿来看一下,对平时复习不到的地方,选择一些书上的题目做做。
二是对一些易错的地方要多加注意,这是构成“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主要原因。比如等比数列求和要讨论公比是否为1,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一定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些都是使用公式必须注意但往往又是大家不够重视的地方,即所谓“陷阱”。注意到了容易得分,注意不到容易失分。一得一失影响就大了。
数学分支多,对自己基础掌握不牢的知识、思想、方法可以多花些时间,相应多做些这方面的题目,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考生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题目,或手头资料中的相关题目,对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但不要选过难的题目和怪题,关键是要掌握这类问题的常用思想方法。
字迹清楚答题规范
有些学生数学作业只考虑对错,书写不规范,结果是“对答案时高兴,看分数时扫兴”,原因就是过程不完整,或漏掉关键步骤,或最后结果不能综合起来等不一而足。最后关头,这些学生要在解答题的规范上下点功夫。
解答题通常是分步骤得分,一道题如果没有做完整,但是写出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对这一点考生务必要引起重视,尽可能多得每一分。当解答没有把握时,要把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写出来,有合理的地方就能得分。
我最近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有50%的学生经常“因为计算错误而被扣分”,有73.6%的学生“因为看错题目而被扣分”,还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时常发生“有基本正确的解题思路但书写不完整”或者“本来想写的东西,莫名其妙写错”的情况。这些“毛病”在近阶段要一一加以纠正,分数自然会上来。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今年网上阅卷对书写要求更高。有些学生书写潦草,4与9不分、5与8不分,字迹很难辨认,这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判断。此外,网上阅卷位置是固定的,如果写错涂改,位置就不对了,如果书写量较大导致写不下就麻烦了。高考阅卷是找得分点,如果后做的部分没有对的把握,前面的也不要划掉,说不定有得分点。
“提出问题”要求稳
今年考试说明中特别指出,要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各区的模拟卷中也有体现。笔者以为这部分既要重视,又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明确有这样的要求,在摸索中前进,求稳的可能性较大,估计力度不会太大,占的分值不会太高,多数学生能得点分,但要得高分较难。
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判断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原问题能否推广(推广有不同的层次,对思维要求不同),能否类比到其它方面等形式。
解答此类问题有一个策略,就是提出一个简单的能解答的问题,得分可能会超过提出一个一般但不会解答的问题。当然,如果能提出并解答一个简单问题,再提出一般问题会更好些。
要在考试中稳操胜券,复习时就要有的放矢——英语:不同策略应对不同题型
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事倍功半的糊涂之举。做事首先要目标明确,把握好方向,再奋力拼搏,才有成功的可能。要在高考英语中稳操胜券也同样要明确目标,复习时要有一定针对性,并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
阅读:长句、难句 不轻易放过
高考英语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四大块,即听力、语法、阅读(包括完形)和写作(包括翻译)。从分值上看,“读”这一块占了将近五分之二,因此阅读部分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篇文章必有几句长句、难句,决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把这几句弄懂了,那么整篇文章就看明白了。切记不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
2、日常复习,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要读,每天至少有1000字的阅读量。科普类文章难度较大,但决不可放弃。
3、阅读时要高度集中,加快速度。一般一篇文章应控制在6到8分钟看完并答完3至4道题。
4、阅读时用笔在认为可能重要的地方划线。也可以先读题,做到问什么心中有数。尤其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先看题更有优势。
5、熟悉各种题型,尤其对于归纳型、推理型、隐蔽型的题要多加注意,不可轻视。
6、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读到的已学过却快遗忘的单词,还有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记下来,不时拿出来背一背,这样做比单纯背词汇表要有效得多。
7、完形填空最好先通读全文,把握主要意思,选择答案时才不会偏离方向,避免连续犯错。上下文前后对照,当成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最难的选项是连词和代词,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