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使自己成为2010年高考复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所当然成为复习的主人。但有些同学仍抱着“老师教,我来学”的观念对待复习,往往待老师布置了作业再做,提出了问题再思考,节奏总是慢一拍。这种被动应付的复习状态,很难使自己有长足的进步。时不待我,必须尽早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复习的主人。
努力坚持自主预习
有同学认为备考复习又不是上新课,不存在预习环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是的,复习阶段与新授课不同,有些知识内容我们已经了解掌握,但面临高考复习,我们还有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充实和提高,单凭高一、高二学到的东西应对高考是远远不够的。
坚持复习阶段的自主预习,主要是把老师下次讲述的内容先过目一遍。通过翻翻课本、看看讲义、查查资料,做做习题去完成,使自己心中有数。哪些已经学过且易懂的,哪些是老师曾经提过,但没有深入讲透 (面对会考与高考两种不同需求),需要加深理解的;哪些是根本没有讲过,在综合问题中出现的,需要关注和认识的。通过预习,会发现哪些知识可能会引申拓展,加以研究的。有了自主预习,便能带着问题进入复习,超前一步。自觉带有选择性地接受老师的指点,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懂或新增的内容上,复习更主动,能胜人一筹。
积极进取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就是不断学习,经常询问,这样才会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但有较多同学很不习惯提问题,明知自己不懂却闷在肚子里。原因是请问周围同学怕丢面子,请问老师怕受到冷落——“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会问”。如果有问题不问 ,得不到及时解决,则问题越积越多很难消化,对学科复习产生畏惧,会挫伤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尽管基本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但并不表示学得十全十美,肯定有不同程度的未知和半知,处理每个问题不都是得心应手的,这中间有待我们继续学习与完善。否则,备考复习不就显得多余了吗?学习中暗藏的问题,只有靠不耻下问才暴露出来,在相互交流学习中逐渐明白,逐个解决。坦率地讲,一天提一个问题,一年就可解决三百多个疑难问题。
经常注意查漏补缺
复习过程难免有疏漏,这是无意识的,但不能主动有意识的发现,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使认知体系残缺不全,解题显得苍白无力,要克服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查漏补缺。
大家经常听到 “查漏补缺”,具体怎么做可能心中无数。大家都有体会,理解知识和实际应用,往往通过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得以体现,所以,我们的查漏补缺从完成作业后及时抓起。
譬如:一些力学及其综合问题,容易疏漏基本的受力分析,往往缺少用能量观点居高临下分析思考问题,这样弱化了基本功,又把问题弄得过分复杂。
又如,在解答一些理解基本概念、辨析似是而非、判断是非曲直的选择题,出现漏选或错选,正是查漏补缺的节点。可以围绕选项涉及的知识重温一下,甚至默写一遍,自我掂量疏漏在哪里;对于计算题(包括有一定计算量的填空题),出现解题半途而废,或者最终得到错误结果,也要主动寻找问题症结所在。是审题有误,建立的物理模型不对,还是盲目代公式,忘记适用的条件,或是数学运算技能有差错,总得自己找出薄弱环节,加以纠正,防止以后重犯。不要急于对答案,万不得已也不要依赖别人,要在查漏补缺中获得新知识。
时刻对照《考试手册》
《考试手册》会清楚地告诉你,哪些知识必考,哪些知识选考,而且明确了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从中看出考查的重点。 《考试手册》规定了试题的难易程度比例,我们就得夯实基础,抓好中档问题,对难题量力而行。
《考试手册》指出了各个知识点的能力考查要求,引导从具体的能力目标下功夫。因此,它是考试大纲,也是复习手册,为我们指明复习方向,我们应善待它,不能搁置一边,要经常对照,一旦发现复习中出现偏离就及时拨乱反正。
譬如:有的同学常找一些竞赛题(印发的讲义有出现),而且振振有词地说:高考考过的不会再考,但竞赛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倒是有可能的。也有的认为自主招生就是考这类题。这显然违背《考试手册》所规定的范围与要求。我们知道竞赛与高考是两种不同的选拔模式,不必担心会把竞赛题下放到高考中。再则,考过与否不是以题目相同为参照,而是用出现的知识点及其综合情境来认同,那些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场、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各种图像问题等,不是年年考的吗?关键是这些内容在《考试手册》中能找到它的位置。
总之,对照《考试手册》规范我们的复习进程,把精力花在刀刃上,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有效性,取得最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