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如何开启学生自由作文的新状态
给学生以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减少命题作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是的,新课程的作文要求更加人性化,也更加个性化,为学生的自由表达与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才情你就去自由地表现吧,有感受你就去个性地张扬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与写作能力才能从束缚与钳制的冰层下汩汩地涌动出来,汇成情感蔚为壮观的江海。束缚要求减小了,学生就不必再花许多时间胆战心惊满腹狐疑地刻意去揣摩命题者的思路,写作的过程不在是一个迎合讨巧的过程,学生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文字与情感的表达上。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自然地挥洒与倾泻。在一个健康、合理、流畅的写作历程中,语言与情感的运用表达永远该处于一个最为亢奋与活跃的态势之中。新课程作文的“教学建议”,实际上就为这种态势的形成准备了最为充足的条件,为这种态势的显现与进一步的张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给学生以翅膀
然而,仅仅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的心灵在许多时候却并不能飞翔起来。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或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即便你完全将写作放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会抱怨没有什么值得可写的事情,太阳升起然后又落下,每天像钟摆般生活在学校与家庭间,生活没有动荡没有新奇也没要追杀怎么写?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可自己原本就没有喜欢的,老师您说怎么办?写出来多费力呢,为什么不能随便聊出来,随着流行音乐唱出来?学生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赖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是个系统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涵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还包涵着文字带给人的那份独特的情味与意趣。语言有着其它艺术门类诸如摄影、绘画、电影、歌曲所无法替代的内涵与作用。学生缺失了必要的语言素养,就像一只鸟失去了翅膀,蓝天尽管浩渺广阔,可它也只好在原地徘徊哀鸣。如何培养学生必要的语言素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教学语言
一节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过程。教师不能奢求自己的学生在每天每节课干瘪枯燥、苍白乏味的语言环境中,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来。语言是非常讲究熏陶与濡染的。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教学语言准确而又形象,丰富并且优美,那么他的学生便会把语言的追求当作一项非常自觉的事情,有意识地去模仿,有意识地去表达,这样学生语言的素养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获得极大的提高。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一段亲身经历。那是在“七·七”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小学即将解散。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尽管曲调温柔敦厚,节拍缓慢,但老师却教得那么激动,我们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予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用“心”在歌唱,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样,这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中的一段精彩的教学语言。事例得当、情景交融且不说,但就着语用词方面,于漪老师就十分讲究。“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对于一个不谙世事而又恰逢民族危亡关头的小学生而言,不就是“闯”进来的吗?一个“闯”字将一个小学生的特定环境下心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是生动的语言,这是浮雕式的语言。试想,沐浴濡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学生能对语言的追求不敏感吗?
大海气象万千,大海辉煌庄严,大海波澜壮阔,大海平和静谧……大海翻卷它的波涛,自遥远的蛮荒时代;大海吞吐日月,吸纳宇宙,直至天荒地老的未来。
大海潮起潮落,大海朝晖夕阴,它永久地相伴着人类,它自始至终润泽告慰着人类。人与海,历史与海,相生相依,相辅相成……
这是我在以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为例,对学生进行写作思路拓展训练时的导入语。这段话我旨在突出大海的特点,为学生勾联大海与人类、大海与历史间的关系,将学生的茫然的思绪指引向一个他们较为熟悉的领域。后来这节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对各国的“海文化”;对世界上著名的看“海”人、“海”式的巨人;对中国的海洋史;对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的交融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注意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评,欣赏文字背后的志趣与意味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材,有许多篇章都是文质兼美之作。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关注与敏感,要养成学生对语言进行欣赏品评的习惯。文字不是徒具形式的东西,好的文字背后有着盎然的志趣与意味。由此写作也不仅仅只是语言形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写作者有无情趣意味的问题。下面我举自己几个课堂教学的实例,抛砖引玉,以作说明。
①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笑问对答,凭几学书,目光流转,其情融融,其意洽洽。)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夫妻日常笑语,更见情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室亦坏,心亦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无可排遣,复修葺有深念之意),其制稍异于前(想来久悲,不愿如此,稍解思念的痛苦,故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漂泊不定,愈念亡妻,故逼出下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含不尽感念之意,对亡妻的情感亦是亭亭如盖)[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