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中作文材料的把握题意及观点提炼
上海语文高考在考查学生“表达应用”能力中,明确提出“准确把握题意”且“力求有新意”。“准确把握题意”要求学生审题要准,不能偏题离题;“力求有新意”则要求考生观点的提炼角度一定要新颖,不能人云亦云。前者涉及作文的生命,后者涉及作文的品质。
因果分析——准确把握题意
在对材料的本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除了对比材料的辨异,类比材料的求同之外,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对材料多问“为什么”,从而把握材料的本质。
就拿今年高考作文材料为例,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板桥体”。可“板桥体”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进行因果分析。郑燮之所以能有自己的书法风格“板桥体”,原因在于“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他的书法能够融铸古今,参用多体,吸收各家的长处。“板桥体”实质就是“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借鉴。
换一个角度看,“板桥体”为什么能独自成为一种风格,原因在于“板桥体”特点是“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从中可以想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而正是由这些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了和谐美好的整体,“和而不同”便是“板桥体”的本质。
联系时代——力求有新意
观点的新颖,在于有时代感,“文章合为时而著”,合时的观点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的。如果脱离时代,即使观点正确,通篇只是堆砌人人皆知的典故,这样的作文与做证明题还有什么两样呢?
还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的考生立意构思善于联想,联系当今社会、学校的生活实际。如联想到周立波“海派清口”这种笑文化的创新,便可立意为“‘海派清口’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或:“上海本土文化亟待创新”。这样,新意立现。
实例分析:
根据下面材料,自拟题目作文:
1985年,英国的牛津学院发生了一件“学校大事”。校方在工程检查后发现,有350年历史的学校大会堂的安全性已经出了问题。20根由巨大橡木制成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抽换才行。
校方也请人估算了将梁木更新的价格,由于那么巨大的橡木已经很稀少了,预估每根横梁要花25万美元才能完成修缮工程,但也没把握能找到那么大的橡树。
巨额预算一出来,校方焦头烂额。这时,却有个天降的好消息化解了危机,园艺所负责人前来报告:在350年前,设计该大会堂的建筑师,已经想到后代会面临的困境,请园艺人员在学校所拥有的土地上种植了一片橡树林。现在,每一棵橡树的尺寸,早就超过了横梁所需。
写作提示:先对这则材料进行因果分析,抓住原因,画出关键句和词语,揭示本质。校方解决了修缮学校大会堂所需的巨大的橡木是事情的结果,而原因在于“在350年前,设计该大会堂的建筑师,已经想到后代会面临的困境,所以早早请园艺人员在学校所拥有的土地上种植了一片橡树林”。 不知名的建筑师这种做法的本质则是:富有远见的用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确立这则材料的写作话题:远见。
接下来当然不能简单地确立观点为:凡事要有远见。为了立意新颖,有必要针对现实,提炼以下观点,如此,则立意新矣。
(1)针对我们这一代的人,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在破坏自然、竭尽资源,或急功近利之旅游开发之风,可提炼观点:追求富裕,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功德在于造福后代;要谋求远利;造福当代,谋及子孙。
(2)针对一些父母溺爱孩子,包办孩子未来的生活,提炼观点为:爱孩子,要有长远目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针对一些年轻人不求上进,甘当啃老族,或满足吃青春饭,提炼观点为:青春不可恃;父母不可恃。
(3)针对一些人全盘西化的观点,提炼观点为:独立自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自立于世界的未来。
(4)针对某些家长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可提炼观点:言教身教,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5)针对教学中的满堂灌,针对扶贫捐助中的误区,可提炼观点: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帮助是授人以技能。
(6)针对一部分考生不愿报考外地学校,害怕到艰苦的地方去,可提炼观点: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扑鼻梅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