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释放五大改革信号

2015-06-16

  2015年高考落幕,由今年高考试卷引发的种种讨论仍在持续发酵。盘点今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增加阅读量、作文首次实行“二选一”,文综和理综强化实践知识考查等新意频出。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今年的北京卷所带来的种种命题变化将成为引导未来几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高考命题将回归教学本身,体现对学生12年基础教育的考查。

  1重母语

  阅读量增加强化母语素养

  阅读量增加是今年北京各科试卷普遍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语文,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首次设置长阅读考查,整张试卷文字量达到85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300多字。即便在数学卷中,也出现了长达数百字的题干,考生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新看点。

  试卷阅读量增加并不是文字的简单累加,北京卷在题型设计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母语阅读、母语思维以及在母语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语文整张试卷就是由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组成,以往单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文学基础常识题

  不见了,而是整体并入到现代文阅读中,成为阅读题的附属。语文试卷一开篇就是三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大量的文字内容给考生视觉形成强烈的冲击。这种结构在北京高考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文综试卷中,首次出现将文学作品与地理知识考查结合起来的试题。如引用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太白山记》,以包含太白山北坡树木、狼、猎人的文字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抽象的环境、资源和人的关系的理解,体现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特点,考查考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接地气

  试题关注解决现实问题

  近年来,北京高考命题一直很注重考查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题继续延续这一特色,在题目设置上与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很多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片段都成为试题,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学生倍感亲切,也预示着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将进一步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在今年北京高考文科数学卷中,一共出现了4个有实际生活背景的图或者表格。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孙秀平说,这样的试题设计注重考查考生身边的数学,考查考生对数据、数表的阅读能力,考查学生应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数表观察、图象解析等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师李红梅表示,今年的高考试题关注对学生学科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考查,较好地回避了死记硬背知识、套用模板答题的现象,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从生活见大道理,凸显对学科知识原理的运用,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3考传统

  中华文化成命题主线

  今年北京高考命题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立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为贯通试卷的主线。“文化立意”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如高考“作文一”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或古代或近当代的中华英雄,想象与他(她)共同生活一天来叙写故事、再造形象、抒发情感,有利于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传承和发扬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英语试卷的作文以划龙舟、捏面人为素材,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综试卷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介绍,如第37题是一道综合题,该题第1问比较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汉语和拉丁语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异同,意在探寻东、西方“文化之根”,并凸显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英语成为语言“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第3问则聚焦百年来汉语言的变迁,引导学生从“挑战与应对”的角度,结合试题所给汉语发展简表,分析百年来汉语的演变,旨在考查考生如何历史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接受挑战、走向现代化与世界化这一重大问题。该题开放式的设问,沿袭了近年来北京试题的风格,给考生以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搭建充分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

  4多评价

  学科改进意见融进试题

  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学校已经变得无界:学生可以在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去年底,市教委出台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要求各科拿出10%时间到校外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的“指挥棒”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教科书就是我们的世界;而现在,整个世界都是孩子们的教科书。”陈经纶中学高中部校长牟成梅介绍,今年文综有一道文化实践活动的题目,要求学生从国家博物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鲁迅故居等备选地点中挑选一个推荐并阐述其文化价值。牟校长介绍,这道题与学校寒假实践的一项作业很类似,这两道题命题的出发点都是强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题目,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有的可说,也才能言之有理。

  “从今年的高考试卷来看,不难发现,每个学科都很好地落实了《学科改进意见》和《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与精神。”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徐南南说。牟成梅认为,今年高考做出了十分需要勇气的可喜探索,一是生活素材真的入考题了;二是光靠老师广撒网提分不可能了。学习要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学科的眼光,会进行学科思维,才能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享受生活,这才是教学科学习的目的。

  5新趋势

  考查内容覆盖12年全学段

  今年高考命题变得“变”和“新”不仅体现在试题理念新、设问角度新、呈现方式新、图像创新、试题素材新等方面,还凸显了立德树人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关注学生12年的学习积累。

  如语文有一道选择题涉及到“凹凸”第一笔的正确写法。笔顺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这种笔顺的试题在去年中考曾出现过,今年在高考再次出现。在古诗文阅读中涉及到初中的《醉翁亭记》《爱莲说》《桃花源记》等。这些试题的出现体现高考命题回归基础的趋势。这一变化也将引导学生和教师关注语文学习的延续性,提高母语素养。

  开放性也是今年试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如语文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提供两种标点,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大作文首次实行“二选一”,也是对考生选择权的一种尊重。

  据了解,正在讨论研究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中,取消考试大纲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后,为进一步突出选拔功能,试卷将加大差别赋分的力度,包括客观试题的不同选项带来的分数差别。命题将加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侧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回归教学本身,重点打击基础教育中按考纲教学、僵化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只有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才有利于其更好地完成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