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扎实推进知识教学,把握知识要求的深广度
知识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础,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起点和理论基础。为此要分阶段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知识的全面教学,并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构建与应用,巩固知识基础。教学过程要合理安排教学和复习的时间关系,更加注重日常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积累,防止赶进度、“填鸭式”教学,特别要防止过度复习,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一轮复习应以知识的理解掌握为主,兼顾知识间联系与应用,而二轮复习阶段应反过来以知识构建和应用为主,并加深对知识自身的理解。在知识教学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掌握规定的考点
全国卷试题经常会考查到一些“冷门”的考点,甚至将其作为大题来考,如2015年的“财政赤字”和“财政支出”,因此不能忽视《考试大纲》规定的任何考点,教学应以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参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牢记考点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掌握好每个考点,做到逐点过关。
2.重视高频考点的教学
全国卷试题中知识的考查是因问题和情境需要而定的,不会刻意去回避某些知识,有的知识还会连年出现在试题中,甚至会在同年试卷中重复使用某一考点知识,如2015年试题中的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卷考点的比较统计,发现高频考点,给予特别的关注。
3.处理好考纲表述不同的知识点
与福建省以往的考点表述和教材表述比较,《考试大纲》规定的一些考点表述不同,其中多数内容是一致的,也有一些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差别。存在差别的考点中,有的是对教材中不同知识点的整合,有的却是对教材中某个知识进行细分,有的是对教材表述的调整转述,教学复习可以参照考纲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处理。同时,本届考生在高一时使用的是2013版人教社教材,而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文件进一步修订的2014版教材对其中少数内容和提法进行新的表述,这类知识应该参照2014版教材进行教学。
4.关注“新增”考点的教学复习
相对于福建省以往的考试内容,《考试大纲》中多出来的考点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教材相关内容比较空泛且学科意义不大的,二是教材中没有叙述或叙述不明显的,三是教材有相关内容但对学生要求较高的。这些新增考点,一般与考生使用的教材有一定距离,有的甚至是教材上没有的或日常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对于“新增”考点中的非主干知识,可以一般掌握即可;对于教材里没有体现但与时事热点紧密相关的考点,要进行适当地补充;而对于超越教材要求的考点,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不必强求一致。
5.突出相关知识的联系和知识构建
全国卷知识运用的综合性,不是体现在模块知识运用的广度上,而是主要体现在知识综合的深度上。在选择题上,每题的知识跨度不大,主观题上没有四个必修模块的大综合。但试题经常涉及到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三级知识、社会知识或时事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知的学习。在教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材目录帮助考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热点话题来整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调动和运用知识,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知识构建和解决问题。
6.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延伸
全国卷试题经常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包括时事热词、人文知识和学科新知,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知识拓展与迁移能力。对于时事新词,应该引导考生重视时事知识学习,认真阅读《时事》中的相关文章,了解重大时政事件和国家重要政策,在复习时及时将课内知识向有关的时事知识延伸。对于文化经典和文艺知识,应该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加强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的衔接渗透,引导考生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科新知或相关领域的新知,由于边界宽泛难以把握,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即时学习能力,掌握分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二、加强学科能力培养,改善考生思维品质
国家《考试大纲》围绕“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依此作出十二层级的规定。为此,教师在教学复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并通过适当训练提高学生对全国卷的适应能力。
1.通过能力调研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十二个层级考核目标,是全国卷能力要求的体现。但它们比较笼统抽象,多种能力要求混合表述,不便教学把握。要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包括高考答题能力,需要深入分解这些目标并进行有效训练。
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的能力,除了表达能力外,具体可按认知层次由低到高分解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论证、评价和探究八个层次,在教学复习过程中应该以知识为基础、以例题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并进行学科思维方法的渗透讲解。
一要对高考考核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个层次能力的内涵和要求。如理解能力,可以分解为:①读懂文字图表材料,从中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②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与外延;③比较不同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发现其异同;④对相关表述或事实进行概括和归类;⑤用不同的词句或形式转换表述概念、观点或信息;⑥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二要设计有效试题对学生的各个层次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总体能力状况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找出能力上的缺陷。仍以理解能力为例,教师应该从理解能力中五个方面内涵的要求,分别选取或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能力测查,了解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保证能力培养目标的准确。
三要根据测查掌握的情况和问题,针对性进行专项指导,或者选择、命制相关习题进行训练。假如学生在理解能力的“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中存在问题,教师可以给出某个具体事例,由学生解读材料,回顾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明确这一事例隐含的学科道理;或者给学生某个学科原理,让学生根据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举例说明,建立事实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进行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分别掌握相关的思维方法。我省学生思维方法上最主要的问题是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比较薄弱,表现在答题中为答案不完整,分析中不会从反面看问题,论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要特别强调整体性思维方法和矛盾分析法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引导,做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到具体的统一、理论思维与实践验证的统一,学会全面又辩证地评价事物、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2.根据试题特征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在学科能力培养上,除了上述的分解测查和专项训练之外,还要研究全国卷能力考核的特征,有效地提高考生答题能力。
一要根据全国卷试题材料较多信息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认真审慎的阅读态度,学会正确解读材料,准确提取信息,明确答题方向,提高材料审读能力,并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应用答题资源。针对试题中常用的数据图表类材料相对复杂、内涵隐蔽,传统文化经典类材料相对深奥难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读表读图能力、经典解读能力与题意提炼能力。
二要根据全国卷试题常有时事新知引入的特点,平时应要求考生阅读《时事》,关心国家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熟悉年度时事内容和时事新知,讨论探讨社会热点,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涵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和知识的拓展、迁移、应用能力。
三要针对全国卷选择题选项设计和非选择题答案要求上理论要点与材料事实高度融合的特点,教学要避免步入单纯知识复习的误区,通过引入新素材、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出发去解读现实生活问题,联系重大时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去理解学科知识,培养事理交融的思维习惯,学会从学科知识角度去描述、阐释和转述具体问题,提高阐释与论证问题能力。
四要针对全国卷非选择题答题角度宽广而深刻的特点,知识掌握时要关注“左邻右舍”的知识联系,材料分析中要深入挖掘其中重要信息和核心词句,把网络化知识与关键性信息结合起来阐述观点,论证结论,提高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知识联系的掌握,一方面可以借助课本目录分析教材结构,进行知识系统构建;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热点话题进行“一对多”(用一个原理去分析多个实际问题)和“多对一”(寻找多个原理去共同分析一个实际问题)思维演练,围绕热点话题分专题进行知识整合构建。
五要根据全国卷开放题中不限知识运用角度、允许自主发挥的设计形式和答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式”、“应试化”教学方式,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研讨辩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疆界,调动已有经验,提升价值观念,学会表达说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放探究能力。
3.加强有效训练,适应题型设计变化
复习迎考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但提倡训练并不等于鼓励“题海战术”和以考代教。在训练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能力训练之外,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一要进行题型分类训练。教师要对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如从内容上将选择题分“内涵解读型”、“目的依据型”、“措施策略型”、“分析评价型”、“趋势推导型”等,将非选择题分为“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等,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具体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要求和答题方法,并配以必要训练,特别关注全国卷中的特色题型和重点题型训练,如能力要求较高的图表类选择题和计算类选择题、占比较多的组合选择题、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开放型主观题,提高考生对全国卷试题的适应性。
二要精选训练内容。首先,教师要改变盲目信任教辅材料和简单的“拿来主义”倾向,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辅资料和外来试题,保证习题最适合自己的学生。其次,由于目前教辅管理上的欠缺,各地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辅,为此老师更应该广闻博取,通过书报、网络搜集合适的习题,按照教学进程分类整理和使用。再次,教师要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自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用。最后,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省质检试题,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目的,按照题型和内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以之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训练的有效性。
训练必须遵循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开始复习时侧重单科训练,进入第二轮复习后才将重点转向文科综合训练,逐步从单点训练到多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从知识训练到能力训练再到思维方法训练。
三要注重练习讲评。训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训练的目的在于整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为此训练之后的讲评比训练本身更为重要。建议一个课时的训练必须配以二至三课时的讲评,使每次讲评都成为总结和肯定成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契机。
讲评首先是讲情境,以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从一个具体事例或一则时事材料中,讲解党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并拓展到其他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其次是讲设问,理解设问的具体指向和可变换的方向,学会多角度理解材料,发现问题。再次是讲知识,明确在一定情境和设问下调动什么知识和如何调动知识,并对选择题选项或主观题答案要点涉及的知识进行再复习,从一点辐射到多点,促进考生知识体系构建。又次是讲能力,分析试题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如何呈现这一能力,运用这些能力要注意什么问题,将能力落实到具体答题过程中。接着是讲方法,明白试题的设计思路、考查的思维方法,并总结讲解有关思维方法的推进过程和运用方式,把握思维方法的运用方式。最后是讲题型,总结试题特点、设计方式和解答要领,形成同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这样,通过一个试题的讲评,就能引导考生掌握一类题型、巩固一片知识、提高若干能力、掌握几种方法。经过多次训练讲评,考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材料提炼和概括、知识建构和整合,能力运用和提高、问题的论证和探究、方法的使用和变通、语言的规范和驾驭就能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答题能力就能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