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5所高校校长详解“双一流”建设路径

2017-09-22

  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东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接下来,广东高校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南方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5所入选高校,请校长们剖析各自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举措和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吴少敏 姚瑶 曹斯

  中山大学

  推进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设

  记者从中大了解到,9月初中大召开了2017年秋季工作会议,会议主题就是部署落实“双一流”建设工作。早在2015年初,中大明确坚持“三个面向”,坚持面向学术前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大建设”,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剑指“世界一流大学”。

  科研经费提前两年实现倍增

  “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是中大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介绍,近年来,中大文理医工融合发展格局初现。在2017年QS评价体系中,五大学科领域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工程与技术领域进步快速,由学科调整后2016年的全球排名387位提升至251位,国内排名由27位提升至16位,五大学科领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近三年来,中大新引进各类人才近2700人,其中近40%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菁英直接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新增数量2016年位居全国高校前5位,其中青年千人新增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

  总体科研经费增长迅速,2016年突破25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倍增目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快速提升,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跃居全国高校第1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跃居全国高校第2位;平台建设卓有成效,2016年开始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大平台和大团队建设,重点建设的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海洋科考船、“天琴计划”、精准医学、超算中心、南海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均获得国家和地方立项和经费支持,取得实质进展。

  “根据ESI的最新统计,中大18个学科进入前1%,13个学科进入前5‰,2个学科进入前1‰。综合排位增长迅速,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差距。”罗俊说。

  将新建300万平方米校舍

  “中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既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也是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罗俊在2017年秋季工作会议上表示,近三年以来中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部署的各项发展举措,在实践中被证实是切实有效的,是符合中央对高校办学要求的、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必须坚决地贯彻落实下去。

  他说,中大持续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质合作,在若干关键学科与莫斯科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建立新的校级合作关系。并不断提升国际和区域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今年招录首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留学生,筹建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等。

  在与地方合作方面,中大深化与广深珠三地的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到巨大的办学资源投入,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说,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教师、学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同样要提供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待遇。中大将在“三校区五校园”新建300万平方米校舍,已经投入大量经费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供一流的条件。着力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提供一流的环境。稳步提高教职员工的薪酬标准,两年来员工薪酬有较大增长,今年也将适度增加,提供一流的待遇。

  华南理工大学

  把广州国际校区打造成新引擎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是对华南理工大学办学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以更大的力度服务国家发展提出的期许和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华南理工大学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厚积薄发,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好的时期。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每两年前进100名

  学校拥有一批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科高地,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顶尖人才,打造了一批多学科交叉、国际前沿的科研基地,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数十万的优秀毕业生奔赴海内外,尤其是广东经济“主战场”,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转化,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实力和优势不断增强。

  王迎军介绍,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与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五年的时间里,新增5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涵盖学校所有理工类学科;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位居国际顶尖学科行列,是广东省唯一有3个进入前1‰学科的高校;医学学科发展迅速,具有独特的医工结合办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和相关国际前沿领域的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年来,学校每两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前进100名,其发展速度令世界关注。学校工科排名更是由2014年的全球第50位跃至全球第22位。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经拥有一支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现有全职院士10人,占广东省全职院士总数近1/3。学校拥有162个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化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今年成功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广东唯一入选高校,全国有19所高校入选。

  发挥理工科优势支撑区域创新发展

  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上,华工将有哪些举措?

  “华工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国际合作模式,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探索新的发展途径。”王迎军表示,今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与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这是华工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广州国际校区与剑桥、哈佛等不少于20所世界著名高校强强联合,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海洋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工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支撑国家尤其是广东、广州创新驱动发展。

  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提高学术话语权,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办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王迎军说,对于这一目标,华工全校师生形成了高度共识,对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王迎军表示,华工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自身强大的理工科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依托学校雄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华工将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暨南大学

  为生物医药产业化提供创新源头

  “生物医药学科群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无疑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是暨南大学百年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暨南大学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暨大校长胡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物医药学科群涵盖了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粤港澳中枢神经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等10个学院(研究院),涵盖15个一级学科以及9个ESI学科,其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2门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临床医学进入前5‰。该学科群研究团队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800余项,总经费超过4亿元,建立了具有完整研发链的生物医药大平台,新药创制成果突出。

  “生物医药学科群覆盖面广,学科建设基础扎实,未来有望取得一批国内领先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学校与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化提供创新源头。”胡军表示,暨大将深入实施“精英人才引培计划”,建立一流“人才特区”,在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构建重大科研项目的常态式培育机制。并启动筹建技术转化研究院,整合企业界和市场资源,加快产业化速度和提高产业化效益。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将如何带动暨大整体走向高水平?胡军表示,暨大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两条主线同时推进,以重点学科群引领实施“卓越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和“交叉学科创新融合发展计划”,带动学校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华南师范大学

  促进学科融合服务创新战略

  “‘物理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为华师加快转型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赢来了重大机遇!”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介绍,该学科有近40年的积累,由光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多个ESI世界前1%学科为基础,融合光学工程等优势学科而成。该学科直接对接国家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和平台,为新型光电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科研支持。

  该学科目前有院士、“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名,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

  刘鸣表示,接下来,华师将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首位,加强与波士顿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的联合培养力度,努力在该学科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将面向海内外引育一大批知名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才,建立有利于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发展的培育支持机制。“我们正在计划与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共建高端科研平台。”刘鸣介绍,该学科将坚持对标国际,在目前中荷国际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平台,抢占学术前沿阵地。学校还制定了8大领域26项建设改革举措,保障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刘鸣说,把“物理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将进一步优化和促进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校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能力,同时将带动华师整体发展。未来华师将继续围绕“面向教育改革发展、面向创新驱动发展、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定位,打造一流教育、特色理工和优势人文三大社科集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培育创新发展主导学科

  “中医学在今后,将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优先领域和主导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表示,中医学是广中医的建校基础和龙头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全国仅有的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二。

  该学科拥有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完备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先进的科学研究平台、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学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专门人才和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该学科2003年、2006年成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2年学科评估全国排名第二。2005年、2010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唯一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获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支持。

  王省良表示,接下来将围绕中医药主干学科,兼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医药类及相关学科,强化办学特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力争形成学科建设新格局。

  到2020年,通过重点实施“学科建设优化重点工程”,力争医学一级学科由排名第二上升至第一或并列第一,中西医结合、中药学排名提升1~3位,在临床医学已进入ESI全球1%的基础上,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神经病学和行为学成为有望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的潜力学科,建成多个有中医药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高峰或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