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式实施高考改革:面对新高考,学生该如何选课
面对新高考,学生该如何选课
高考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复杂、最难啃的“硬骨头”。近日,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暨全国名校备战高考与学科建设研讨现场会在石家庄精英中学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校长、教师带着对新高考的思考,展开交流与讨论。
面对选课、选专业自主权,要慎防选择恐惧症
新高考“6选3”模式,给了考生更多选择机会。但是,面对这种选择,有些家长和考生却无所适从。
如何在新的模式下拿到高分,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石家庄市民吴磊的儿子今年就读初三,将在2018年秋季踏入高中,成为我省新高考的第一批考生。“他的政治、历史、生物成绩不好,所以打算扬长避短,选考物理、化学、地理,但又害怕难度大考不到高分。”吴磊担心未来高考的竞争会更激烈。
“根据往届的经验,文科的分数线通常比理科要高。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同样要考80分的话,显然是历史比物理更容易。但对于尖子生来说,物理、化学都是客观题,有标准答案,有机会拿满分。如果出发点是考高分,还真不好选。”一位参会校长说。
“应该回归高考改革本质,让孩子完全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科目,而不是只思考哪个科目能考高分。”对此,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主任陈跃红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以考高分为出发点,学生学习缺乏持续动力,往往学不好课程、也考不了高分。
选择焦虑不仅表现在高中选课上,部分学生和家长高考后选学校、选专业更加迷茫。
研讨会上,校长们普遍反映,一些考生学科成绩不错,但对“专业”与“兴趣”一无所知,只能听命于父母。而很多家长也并不了解,只能在七嘴八舌中“随大流”,于是形成“只认大门,误进小门”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石家庄市在12所高中开展试点工作,从高一年级起开展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会的一些高中校长建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学校通过开设知识拓展类、个性特长类、职业生涯类、艺术素养类等课程,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应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中做最好的自己。
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需重视
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这次新高考改革,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孟祥萍介绍,今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9所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高校的校测面试环节,就是这种转变的最直接体现。
这些高校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作为专家初审的材料。在关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强化对考生的个性考察,力图在尊重高考统一选拔的前提下,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的“精准匹配”。
由此可见,在高考录取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承载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已建立起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并且从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变以等级评价方式呈现形式,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升学的“筹码”?西南大学附中校长张万琼认为,学校要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充分展示自我、融入社会。要重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告别标准化、同类化、模式化的培养方式,发掘不同学生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