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父母也要“备考”
“陪考”还是“备考”
新一届高三生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多数父母也逐渐开始适应“陪考”状态,其中一部分父母不但适应了“陪考”,还开始考虑将自己的状态升级为“备考”。
有的父母不以为然地认为,“备考”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吗?我只要当好“陪考”,做好后勤工作就行了。这种状态其实是被动地参与到孩子的高考过程中,如果给父母也打一个分数的话,做好后勤工作的“陪考”状态充其量只能是“及格”。主动参与高考“备考”的父母该如何助孩子一臂之力呢?
“备考”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上一届高考生小宇的父母说:“高中的前两年,儿子在学习上一直挺让我们省心的。他是那种能安安静静自己学习的孩子,成绩也一直挺稳定。原以为高三这一年他能够延续好的学习状态,谁知从‘一模’开始,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孩子自己什么也不说,我们只能干着急。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时,班主任说,孩子可能是患有‘考试焦虑症’,让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孩子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出现了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高三学生,在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时,往往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或不适应。有的孩子思虑过度,就会出现“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有的甚至伴随情绪问题出现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莫名的头疼、胃疼等等。往年,总会有一些父母因为自己或老师工作较忙,未及时找老师沟通,错过发现和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时机。等被老师“请”到学校时,通常是孩子已出现不得不解决的大问题。此时,父母和老师都要花更多的时间、费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原本可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小宇的父母只当“陪考”,忽视了孩子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未能与老师及时沟通,最终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与预期的目标失之交臂,落下遗憾。
“备考”父母要勤于沟通和学习
父母的“备考”和孩子为高考所做的学习准备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孩子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父母要起到不可替代的“护航”作用。
重视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助力孩子高考年
父母往往只能看到孩子晚上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任课老师也只是对孩子的某一单科表现比较了解,即使是班主任也未必对所有学生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所以,父母要主动和老师多沟通,相互合作,互馈信息。老师一般都希望考生父母能够主动地与自己联系。父母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可以引起老师对孩子更多的关注。因此,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联系老师。
高三老师往往是每个学校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只有一年,而对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高考可能是年年的工作。所以,老师对这一年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了如指掌。考生父母及时请教老师可以及时化解孩子出现的问题。
重视学习往届高三生父母的成功经验
有心的父母会主动上网关注一些高三父母的网站、论坛、博客等,从海量的信息中搜寻一些对自家孩子高考有益的信息。还有的父母会从身边的往届高三学生父母那里打听如何陪伴、协助孩子度过高三这艰苦的一年。多听多看多想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态掌握得最准确,对孩子的帮助也最大。
当然,有的父母未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最有效率的做法仍然是勤于与老师沟通,毕竟老师长年的经验总结能使考生父母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
“备考”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备考”父母为孩子的高考年可能会付出相当多的精力,但“备考”父母要知道,在帮助孩子调整状态之前,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给孩子施加隐性压力。一说到给孩子施压,有些父母会立刻说:“我们从不给孩子施压!”有些孩子确实需要一些外力去推动他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孩子对于考大学这件事还是抱有期望的,有期望就会有动力,期望过大就会产生压力。动力产生积极的能量,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一定范围内的压力也会产生能量,但情绪体验就不那么愉悦了,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人行动的能量反而减少,有的孩子会选择逃避或拒绝,内心感受要么很痛苦,要么很冷淡。
父母对于孩子考大学或考个好大学的期望往往比孩子还要高,这种期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有所表达或流露,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信息的传达其实是给孩子的隐性压力,有时甚至表现在很简单、很无意的一句话中。高三生小琦的爸爸大年初一时说了一句:“过年家里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不知道琦琦高考啊。”小琦原本想过年休息几天,听了这句话以后,嘴上没说什么,心情却很烦躁,心想怎么连过年都不让我休息休息啊。于是孩子被动地去学习,可开学以后一段时间内都没精打采的,直到与心理老师聊过以后才解开心结。父母有意或无意施加的这种压力,给孩子带来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父母自己去体会。如果孩子本身就有较大的压力,父母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把自己的压力感转移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