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时 调整好心态最重要
高考临近,考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虑。据高三教师介绍,每年到了冲刺阶段,都会有大量考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李玉荣说,冲刺阶段考生间的较量主要在心态,心态好、有自信、能坚持的考生通常都能在高考中正常或超常发挥。另外,这一阶段考生“易激惹”,家长过度关注反而会引起考生的反感。建议家长言行常态化,少唠叨、多倾听,帮孩子做好调整、更好地备考。
一模二模过后 考生心理咨询忙
据各高中的心理教师介绍,一模、二模考试过后,找心理教师咨询的考生络绎不绝,大部分都是压力过大,很焦虑。不仅那些在模考中考得不好的考生担忧焦虑,有些发挥超常的考生也焦虑,担心好运气都用完了,高考时考不出这么好的成绩了。
另外,考生在冲刺阶段更容易和家长发生冲突,只要父母一提起高考就烦。具体表现为:爸爸妈妈整天唠叨,高考挂在嘴边,烦死了;晚上复习时,妈妈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送牛奶,其实是在监视我;我特别怕回家,一举一动都有好几双眼睛盯着,根本没自由等。
据介绍,这一阶段的考生有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就是“易激惹”,一听到跟高考相关的话就心烦,因此,家长最好别主动跟孩子谈高考,过于谨慎小心还不如像平时一样好。
焦虑情绪很正常 考生要对自己有信心
临考前,考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不适反应,即考前焦虑。具体表现为:爱发脾气、心情焦躁、一看书就烦;突然感觉什么都不会,惶恐、紧张;要看的东西太多,没有耐心复习全部;不能忍受与高考有关的东西,很敏感等。
心理学研究显示,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学习绩效的发挥,而焦虑过高就会抑制大脑兴奋性,阻碍思维活动,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些考生焦虑情绪过高,生理上表现为失眠、头痛、免疫力下降、易发烧感冒、食欲不振、恶心、胃痛、慢性腹泻等,男生易怒、女生易哭泣。
出现考前焦虑很正常,考生不必过度担忧,要正确面对。首先,要告诉自己,焦虑没什么可怕的,这很正常。其实,要善于调节。比如,每天适当地做做慢跑、羽毛球、篮球、足球等有氧运动放松心情、调节情绪;经常做深呼吸,提高大脑供氧量,使人心跳减缓,心情轻松、平静,注意力集中,达到消除紧张、自我放松的效果;积极的心理暗示,缺乏自信是焦虑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相信自己能最有效地消除焦虑。
家长别主动谈高考 像平时一样最好
很多家长在临考阶段,电视不看了,说话轻声轻语了,走路用脚尖点地了。房外稍有些噪声,就厉声喝止。不断地嘱咐孩子要吃好、睡好,变着样地调节饮食。甚至于有些家长请假全程陪同孩子,这只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专家建议,临考期间,家长最好别主动谈高考,家庭气氛和平时一样最好,有利于给孩子减压。当孩子心情不愉快跟家长诉说时,家长最好的做法是耐心倾听,表示认同和理解,而不是指责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很多女生临考时易哭,有的妈妈就劝解:“这么大点儿事你就承受不了了,其实没什么,考不好也没关系。”结果,孩子第二天对心理老师说,“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更难受了,她怎么就认定了我考不好。”马爽说,考生诉说、哭泣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家长只要倾听和认同就好。比如,这个妈妈如果说,“妈妈当年高考时也很焦虑,也爱哭,没事的,哭出来就好了。”孩子可能会感觉好受些。
延伸阅读
这些话易伤孩子心
越是临近高考,家长的唠叨和叮嘱就会越多,偏偏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敏感,家长只要一提起高考孩子就反感。李玉荣说,其实,家长最好的做法是让考生的心情“清空”一下,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要避免下述六种类型的语言。
提醒型。如:“千万别紧张啊。”这容易加剧孩子害怕、紧张的心理,这种害怕紧张带给学生的紧张更可怕。很多考生不是因考试而紧张,而是因害怕紧张而紧张。
嘱托型。如:“做模拟试卷也要仔细审题”“做题要细心点儿,别马虎。”这些话说得太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厌烦。
施压型。如:“成败在此一举,你要把握机会。”过分强调高考在人生中的作用,给孩子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只会使孩子过分关注考试的结果而患得患失。
威胁型。如:“考不上就自己想办法。”这样的话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恐惧或者引发孩子的反感。
盲目鼓励型。如:“你一定能考上”、“妈妈对你绝对有信心。”这类不切实际、绝对性的话语只会加重孩子的压力。
宽心型。如:“考不上没关系,爸爸妈妈也不会怪你,明年再来。”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不是减压而是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