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必胜,心态决定最终成绩
有一个男生,数学特棒,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得过一等奖。他对自己高考数学的定位是满分,可是这个定位,对他却是一个心理压力,弄得他过于紧张了。
高考那天,这个男生满心想拿满分。卷子发下后,他就摆出一副拿满分的阵势来做题。结果,考题刚做到一半,他就听到身后的考生开始翻卷子。这一翻卷惊动了他,他就想了:这是咋回事?难道还有人做得比我快?他也不知道身后的考生是个什么人物。因为按照规定,各考场的同学都来自不同学校,互不认识,他又不能回头看,心里就有点儿乱了。
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继续做题,可是身后那个考生又翻上卷子了。更可怕的事还在后面,考试结束前半小时,身后那个考生就提前交卷了。这一交卷,把这个男生给吓着了,他觉得自己在北京市就够厉害了,可今天是怎么回事?他就开始怀疑自己不行了,满脑子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做题慢了?是不是我不适应这个题?你想,就两个小时考试时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脑子里一起作用,他还能考好吗?最后出来以后,他就非常沮丧,对我说:“ 王老师,这回我得不到满分了。”
我问:“怎么啦?”
他就把情况说了一遍,我说:“那下午我去看看那个考生是个什么人物。”
下午,我一了解,你猜怎么着?原来,身后那个学生是个体育特长生。人家数学就是考50来分照样能上大学,完全是考着玩!结果却把我这个学生给弄惨了。你看,学生的心理脆弱到什么程度?
以我理解,具备应考能力,本身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从教25年,我一直与“应试教育”战斗,但我并不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相反,我一向认为,考试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双赢。
如今,中考高考完全让社会上炒作起来了,大家看得太重。我认为,一个顽强的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应对。参加中考高考,应该顺其自然。
有一年高考,在我们学校门口,停着几辆白色的救护车,并且灯光闪闪,如临大敌。我觉得这简直是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叫个救护车来干什么?管事的人说,怕有些学生缺氧。我过去一看,真的有一堆学生躺在那个输氧车上吸氧。
我觉得高考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说实在的,高考的题目设计得挺好,由易到难,利于每一个学生正常发挥。这些救护车、氧气车,可以作为应急之用,但不该停在最显眼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青岛,高考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有一些家长,怕从考场附近路过的汽车影响到孩子的发挥,便自发地组成人墙挡在马路上,不准车辆通行,结果是哪个地方有考场,哪个地方的交通就处于瘫痪状态。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连这点儿干扰都经受不住,他的心理该脆弱到什么程度?我们国家要是培养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吗?你搞得大张旗鼓的,除了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和紧张程度,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我想讲讲历史上两个相反的案例。美国有个名人叫瓦伦达,是一个高空钢索表演者。有一次,他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上场前,他不断提醒自己:“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
然而,他在表演中不幸坠地身亡。他的妻子后来说:瓦伦达以前并不像这次。每次表演前,他总是专心准备,总是想着怎么走钢索,从不关心其他事,也不会为成败担心。而这次太看重成功了,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件事,后来成为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叫做“瓦论达心态”。
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在数学史上。1796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有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学生叫高斯。每天,高斯要做出老师布置的三道数学作业。这天,他顺利做完了前面的两道题,可是,第三道题,他做得非常吃力。这道题的要求是: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他用尽所学知识而毫无进展。于是,他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方法去解开这道数学题。
第二天,他把答案交给了导师。导师看过后,非常惊奇,问道:“这是你做出来的吗?”高斯回答:“是我用一个通宵做出来的。”导师激动地喊道:“你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原来,多年来,这位导师一直试图解开这道题,而他把这道题误交给了高斯。高斯后来回忆说:“如果知道这道题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解开它。”
这就是心态奇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