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若高考分数处于中间水平,那也许可以选择比较好的大学,但是专业选择上没有太大空间,很有可能被调剂到没有选择的专业。如果坚持选择喜欢的专业,为了保险,则只能选择一所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似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应如何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职业目标明确,优先选专业
专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一个“标签”。专业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不同行业的从业能力,提供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能。有些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规划,很清楚将来想做什么,能聚焦想报考的专业。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要首选专业。只有“选对专业”,才有更多机会“入想干的行”。
选择专业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择未来的职业。如果想成为医生,可慎重选择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专业。但也要注意,这些医学专业的分数普遍较高,被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可能性较大。
职业目标不明确,优先选学校
大部分考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较模糊,职业期待也只停留在“稳定”“自由”“权威”“专家”等泛泛之词,对学习哪种专业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没有深入的探索。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优先选择学校,选择理想大学的一些通用性较强的专业。等进入大学以后,再探索未来职业目标也不迟。
读大学的意义除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打磨。学术精神、校风传承、人文气息、学习氛围、师资力量……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会在每个学子身上留下“大学”独有的烙印。
好的大学,能让你置身于优秀人群之中,不知不觉变成更好的自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双料“学霸”李柘远通过在耶鲁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什么要选择好一点的大学:“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不同分数段,有不同策略
志愿填报时,分数是硬道理。不同分数段的考生在选择专业和学校面前有不同的策略。
高分段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分数段选择最佳的学校和专业。中等分数段考生如果有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可以优先选择院校为主,尽量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较低分数段的考生,不管有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主要从就业角度考虑,可以选择专业为主。尤其是一些高职层面的考生,选择一个擅长或喜欢的专业,未来就业相对更容易。
入校后还有专业选择机会
在学校和专业选择方面,考生不必太纠结,并非一次选择定终身。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考生可先选择一个“专业类”,入学后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根据兴趣和特长再选择专业方向。
很多高校有较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实施“零门槛、零设限”的转专业政策。一是机会多,除招生时有特别约定的考生(外语保送生、提前批录取类别的考生)外,其他在校本科生均可在大一学年末和大二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二是零门槛,各专业对转专业人数不做限制,只要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均可申请转专业。
为配合转专业政策的实施,很多高校还开设双学位、第二专业以及辅修专业制度,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选择范围。
选我所爱,愛我所选
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和家长会纠结“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才是选择专业的态度。
想要从事某种职业,通常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有些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非常高,如医学、刑侦学等。要想成为医生,必须选择医学专业。要想成为法官,必须学习法学。但有些专业的通用性很强,未来可从事的职业跨度较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科专业。考生要想明白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什么专业更容易进入喜欢的职业领域。同时还要知道,很多人从事着和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专业和未来职业也不是“等于”的关系。
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和中学阶段最大的不同是需要学生主动去学。只有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习潜力。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有一句名言:“玩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大学,他痴迷于计算机程序,把玩的心态和现实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聊天软件的神话。只有发现自己的兴趣、渴望、理想,专注地发挥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才能成为有梦想、有行动力的创造者。因此选择专业时,考虑兴趣及它所带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