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评论:双一流是对高校过度综合化的重塑
双一流名单终于公布了。
有人说这是985、211工程的升级版,一流高校大约对应985,一流学科大约对应211。这个说法虽然不严谨,但大约是形象的,有参照性,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新时期的985、211。国家七部委的相关说明中也明确强调是在211、985的基础上,“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
与985高校相比,一流学校入围名单显然做了扩容,从原来985的39所高校扩展到42所,新增加了3所,抛却学术评价,这3个学校显然都是承担了新时期高校布局的重担——郑州大学承担了人口与优质高等资源平衡职能。云南大学则作为西部高校的代表,也是为了平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平衡问题。新疆大学显然兼具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乃至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
与211高校相比,一流学科则大幅度扩展了,95+42=137所,明显超过了原来的116所(112+4)的格局。能入围的高校,普遍有一个特点——某些学科专业突出。
双一流和历史上的211、985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导高校重新思考自己的优势与特色,重新塑型,走特色发展之路,最后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
1999年大扩招后,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此次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为主,从精英教育快速发展到普及化,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跨过15%毛入学率大众化的门槛后并没有停歇,近年毛入学率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去年达到42.7%,快速逼近50%这个普及化门槛。高校总数也从1000所出头,增长至目前的2600余所,招生总量近750万(2016),55%的本科高校历史不足18年。在这轮以规模为主的扩张中,高校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综合大学化。流行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理工农医经法,高校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80%的学校办了80%的专业。从学科专业角度看,学校区别不大,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诟病。虽然有些说法是偏激的,并不准确,大学生多了,自然不能绝对比较其含金量,但千校一面的现状,却是客观事实。教育部门从2006年前后,一方面给扩招刹车,一方面就高调强调质量建设,并出台一系列措施控制质量,甚至硬性规定,在某专业就业不好的前提下,会停止或缩减该校该专业招生计划。但种种措施,收效并不明显。
如果说以前在质量的要求上,还只是大棒——提要求,甚至惩罚高校,那么双一流更像胡萝卜,引导高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一流学校必然是建立在一流学科的基础上的。此次双一流,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一流学科,都突出了学科建设的要求。即便是双一流大学,也都需要落实具体重点建设学科,要求把经费落实在具体学科建设上。这些本质上都在引导高校检讨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而不是什么专业学科都去做,都去建设,这显然是对过度综合化的一次调整,一次对高校的重新塑型。
此次引导效果应该说立竿见影。2016年年初,兰州大学停办教育学院就是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开始重新定位塑型的一个典型事件。举办教育学院是近20年综合高校的一个热点,兰州大学举办10余年后,其相关学科排名却难以和同一个城市的地方高校——西北师范大学相比,只能放弃。2016年下半年,包含清华北大在内的175所高校共调减停办576个硕士点博士点,其中浙江大学一举取消30余个,其中包含8个博士点。为了响应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在办学方向上,高校纷纷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大规模调减、收缩。清华北大讨论多年的大类培养也开始全面实施。清华大学2016年公布,全校49个专业归并为16个大类培养,并在16个大类学科中,设立首席教授,制定学科发展计划。
这种指导思路,也给原来没有机会入围211、985的高校一次重要的突围机会。对于一些学科单一、但特色明显的高校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逆袭机会。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数十所非211高校入围双一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些高校入围,无一不是学科优势。
当然,国家层面双一流入围高校与学科都有限,但此次双一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引导。在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引导下,据不完全统计,20余个省市已经出台配套的计划,部分省市版的双一流已经开始实施,估计最后地方投入的总和将显著超过国家的投入,这些都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莫大的推进作用。
这两天有人指责“双一流并没有打破过去211、985重点建设部分高校的格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换汤不换药”。这种批评显然缺乏专业性,是站不住脚的。高等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联的,从来就没有均衡过,从全世界来看,绝对均衡本来就不存在,也不是可以达到的。美国号称有4000所大学,但USnews排名仅有300家。这个动辄讲公平的国家里,著名高校资源主要聚集在东北部与西南部,而在广阔的中南部地区屈指可数。奢望把大学都变成好学校,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更不是我们这个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现阶段的目标。集中资源,从国家建设发展考虑,重点支持建设一部分世界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仍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最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