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新高考改革六大问题

2018-11-28

  1、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2、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

  3、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混乱?

  4、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

  5、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培养。

  6、试点扩大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能力提供专业服务?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

  2014年教育部率先启动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两地新高考改革正式落地实施。相继,京、津、鲁等多地区也明确将2018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

  不过,在力图使高考更加公平的改革背后,考试次数变多、高中物理学科因此遇冷、弱化考试成绩作用而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公平等争议也伴随而来。

  “今年原定有1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改革,其中又有8个省市推迟了改革,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遇到了困难。”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简称“双高”论坛)上,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晓勤如此说。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次论坛上,围绕新高考,来自全国40余所知名高校和150余所重点高中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名师展开探讨。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原由

  韩宁说,新高考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意见尖锐对立,山东省三个考生状告教育部,说为什么山东省的考分就那么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什么上大学就那么容易?

  同时,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特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认为含金量不高。

  此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些问题推动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标。多目标的任务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时候它中间是有冲突的,哪个放在第一位,哪个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很纠结。”韩宁表示。

  随后,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高考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化考试一年多考。“这已经和我们今天实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韩宁说。

  而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多年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意见。

  比如,《意见》中提到五个任务,比如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

  而在上述五个任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意见出台后,沪浙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该方案落地。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试点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学选才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打破‘一考定终身’,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确实在改革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韩宁表示。

  他梳理了六条。

  第一,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第二,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第四,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据报道,浙江2017年高考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即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担心无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而选择放弃较难学科。而物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不言而喻。

  此外,韩宁还担心由于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的培养。

  “比方说北京邮电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好的理科基础,尤其是物理。现在招来的学生发现有的并没有参加物理的等级考,而是参加了合格考,合格考的等级是很低的。”韩宁表示。

  而最后,韩宁则提到,当试点扩大以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为什么有一些省后来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推迟高考改革?因为在分省命题当中,只有一半的省是分省命题,即使是江苏这样的教育、经济发达的大省,年年的命题也是不堪重负的,我们的考试机构能不能有能力负担这个责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过,韩宁说,在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教育部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比方说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浙江调整考试时间,建立物理学科保障机制,山东提出新的赋分办法,等级考时间普遍推迟到高三下学期等等。

  “关于第三批试点,陈宝生部长有一个‘跳起来摘苹果’的理论,他说对于新高考改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韩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