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专家为考生和家长支招:如何尽快进入最佳状态

2013-06-05 来源:高考网

  距离高考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了,考生吃什么、怎么睡,考前如何调节、怎样看书,家长该说什么、做什么?如何抓紧时间让考生进入最佳状态,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本报特邀营养学家、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和“家有考生”的家长谈谈,如何陪考生走过这最后的冲刺阶段。

  “家有考生”之“吃”

  多吃主食和粗粮

  少吃青菜和海鲜

  陈素娥(绍兴市人民医院营养科科长,副主任营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

  在高考前的这几天,营养和知识一样,大补是补不进去了的,陈医师建议食物结构不要有太大的改变,否则会引发考生的胃肠道不适。

  “高考期间,考生大脑处于高度运转状态,这会引起有些考生消化液分泌不多,影响食欲。对于食欲不振的考生,家长要多换些花样,注意颜色搭配,利用色彩激发考生食欲。”陈医师建议,这段时间的菜品尽量清淡为宜,杜绝油煎油炸的食物。

  “尤其是要重视早餐,摄取尽量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高考从上午九点开始,不算早,因此早餐不要吃太多流质,少吃稀饭、水泡饭。”陈医生特别强调要重视吃主食。“有的家长以为多吃点菜营养会好,其实主食才提供大脑唯一能够利用的能量物质。”

  结合时令,陈医师推荐家长可多为考生烹饪南瓜藤、木耳菜等颜色较深的营养蔬菜,荤菜类可加重鱼的比例,比如清蒸鲑鱼、鲫鱼汤,还要给考生多吃点粗粮,补充谷维素,促进新陈代谢。为了防止考生肠胃不适,为保险起见尽量少吃青菜和散装小海鲜。千万不要贪凉吃冰激凌,若实在想吃凉的,家长可以做百合绿豆汤为考生败火清热。

  “对于就餐环境,也尽可能要好,可以放一些轻音乐给考生放松。临近考试,考生更加不要熬夜,最好22:00左右入睡,早上可以早点起来看书,有助记忆。”陈医生特别叮嘱。

  “家有考生”之“学”

  考前别忘“练练手”

  记得锻炼一小时

  杨佩琼(绍兴一中文科重点班班主任)

  临近考试虽然要提倡放松,但也别太放松了,不然考试的心情会把持不住。对于自主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复习的效果比在家复习会好得多,因此建议在学校保持备考状态。她还建议考生可以提早与高考的时间接轨,用比正常上课慢一点的节奏复习迎考。

  “考生可以从每天上午9点开始对相应科目进行认真的适应性练习,让大脑的节奏调整到对应科目的高考生物钟状态,在固定时间段里,集中做一些试题或者看以往的归纳整理。”杨佩琼说,虽然不提倡“题海战”,但是适量的“练练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数学和理综,选择题解题很需要‘手感’的,若考前这几天一题不练,很容易生疏。”

  高考一天有四个半小时都是神经高度集中在考试上的,其实对体力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杨老师建议考生每天可以花上一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来保持充沛的精力。

  结合多年带重点高三班的经验,杨佩琼还给考生总结了一些考中提示:

  第一,无论是试卷简单还是较难,都要牢记“人难我难绝不畏难,人易我易绝不大意”。考试中间遇到难题,不要纠缠太久,以免影响情绪;遇到简单的试题,要注意把题目看清楚。

  第二,考一门丢一门,最后比的是总分,不是某一门。第一天下午考的数学,往往是个“敏感点”,数学不像语文,语文主观题较多,考完比较麻木,而数学考完能清楚地感觉到对错。若当天晚上回忆太多,影响心情,会拖累第二天拥有300分大分值的文综和理综考试。

  第三,保持情绪高涨到最后一门。很多学生考完第二天下午的英语之后,思想就开始放松,第三天最后一门考的是自选模块,虽然分数只有60分,但若麻痹大意,拉开十几二十分的差距也是常有的事情。只有到自选模块结束铃响,考生才能彻底放松。

  “家有考生”之“想”

  少提“高考”两字

  防止考前“心理走形”

  钱国正(国家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绍兴市和美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绍兴市妇联家庭调解委员会负责人)

  最近接到最多的心理咨询就是关于中高考考生的。有学生也有家长,普遍表现为焦虑不安、消极厌学甚至抵触考试,这就是所谓的考前“心理走形”。

  高考生的压力来源于三方面,一方是家庭压力,一方是学校压力,还有一方来源于自己。学校里同伴竞争的压力我们控制不了,可以调节的是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压力。

  很多家长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言行有误,但对于考生来讲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简单地说,家长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无论有多着急,这时候一定要比考生冷静。你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考生生活,保证考生饮食和起居,保持好日常的生活节奏,千万不要谈有关‘高考’的话题,也不要追着问‘上一门考得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考生对于源于自己的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要了解自己的水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放宽心去做就好。”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市一所重点高中的一位高三男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他是位尖子生,还是学生会主席,非常优秀,对自己期许很高,一心想考个名牌大学。但是经过前几次的模拟考试,他发现这个目标达不到,这严重伤害了他的自信,接着就出现了厌学和弃考的心理。”

  钱国正提醒家长,越是尖子生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考生发生较长一段时间失眠、头疼等症状,一定要及早进行专业指导。鼓励孩子和同学聊聊,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聊聊,再不行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总之就是要减压。距离考试只有这么几天了,没有必要为了一两分的分数去高度紧绷神经,必要的时候,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散散步、看看电影、爬爬山。”他说。

  “家有考生”之“陪”

  陪考不可取 不变应万变

  家住市区劳动路的老朱前天送儿子小朱去绍兴一中袍江分校上学。小朱是住校生,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途中老朱问小朱:“你们学校考试的时候,宿舍都关了吗?”小朱回答:“没有,都是开着的,原来住那儿还是可以去住的。”

  “哦,这样啊,那爸爸今天送你到学校就走了,等9日考完试我来接你,你就住在宿舍,还和平时一样。”老朱没有告诉小朱,自己已经在学校旁边的宾馆订了一间“高考房”。

  “我原来以为宿舍在考试期间是关闭的,才去订的房间,既然不关,我觉得还是一切保持原样比较好。动一动,变一变,万一让孩子不适应了呢?我觉得,在熟悉的环境下才会有正常的发挥。”老朱是这样想的。

  和老朱想法一样的家长如今越来越多。小徐是市区人,在诸暨海亮私立高中读高三,临近高考,她索性周末都没有回家。“我们尽量让她少来回,就在诸暨考试,就在学校里住着,我们通过电话给她打打气,考前也不特别赶过去看她,免得分心。”小徐妈妈说。

  即便不住校的学生,家长一般也只负责接送,像往年一样“一陪到底”的父母逐渐少了。张女士虽早早地向单位请了三天假,但她并不决定全程陪护,“我早上开车送他去学校,中午接回来给他做好吃的,在校门口眼巴巴地等太心焦了。”她说。

  最后,向所有考生说一句“加油”,也和所有“家有考生”的家长说一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