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或将迎来“全科时代”

2013-11-27 来源:高考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改革定的总基调中,“不分文理科”引来了众多教育界人士、学生及家长的纷纷热议。“文理不分科”是什么概念?如果是回到以前的“全科时代”,那么必然加重学生负担,如果不是,又将如何与考试、招生衔接?

  家长声音

  文理不分科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

  文理分科已被无数教育人士诟病多年,不管3加几,都造成了学生视野的狭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文理分科目前已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和需求了。而且,人为限制高中生的学习范围、兴趣和出路,这样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只看重个人对社会有何作用,忽略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反而会扼杀年轻人多元发展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通过竞争配置人力资源时,每个人的能力都达不到最大化,不少人成为文理分科的“受害者”。

  但如果文理不分科,也会有一定隐忧。某知名教育网站针对“文理不分科”的问题作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支持文理不分科,认为“从大学才开始分科好像比较合理,大学之前的都是基础,不用学那么深也没必要分科”;但反对的家长也有自己的理由,认为分科才能真正减负,“文理分科孩子们都喊累,如果不分,岂不是更累?”更有家长担心,以后的高考改革是否成“拼爹考”,原因很简单,高考虽然一考定终身,起码“裸考”本身比较公平公正,如果以后的高考改革增加了更多的人为因素,比如提高高校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限等,势必会有人钻空子。

  专家视点

  文理不分科有望打破知识的局限性

  这一轮的高考改革密集出台,着实让全社会都陷入了讨论中。其中,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可谓是这场全民讨论中的焦点。

  对此,多家媒体连日来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采访了教育界人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文理不分科主要目的是将高考由原来一味追求高分的应试选拔模式,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这种改革更符合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偏文或偏理都会存在局限性。如今,知识更新换代频率很快,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将来的高考模式,可能会发展成高考统考成绩只占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则会加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成绩,甚至是面试成绩。他认为,要真正破解应试教育,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作用,还需要“招考分离”的录取方式相配合。否则,仅仅是不分文、理科,原有录取方式不变,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

  对于“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这一政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分析,高考科目有可能减少到两三科,甚至只有一科综合考试,类似美国的SAT考试。也就是《决定》中提到的“不分文理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随着多元录取局面的形成,“全国统一高考”的地位将不再那么重要,这将有望彻底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文理不分科还需一系列配套改革

  当然,如果按照现在的教育方式,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简单累加起来,高中生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所以文理不分科还需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改变现有的科目划分和教学方式,避免教师和学生一遍遍巩固早已学到的知识点,而是让高中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依赖于教师的耳提面命。在此情况下,还不能降低了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标准。

  无论文科和理科是否分科,学生都必须面对高考这块试金石的考验。从目前来看,将集中于两三天时间内的高考改为一年多次的考试,可以更好地呼应文理不分科的教育模式。

  业内分析

  改革最快也将在三年后实施

  据业内人士分析,高考文理不分科,未来三年实施的可能性不大。据分析,文理不分科方案最快在今年年底前出台。为确保对考生的公平,一般涉及高考改革的政策都会提前三年公布,也就是从公布政策当年上高一的学生开始实施。这意味着,高中教学不分文理科最快从明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三年后,也就是2016年高考才有不分科高考的可能。

  文理不分科不会对高校招生产生太大影响

  原闸北区高招办主任徐恒认为,教改的重点应是体制、机制和培养目标的改革,应尽早解决以下三大矛盾,不然小规模的改革只能说是在涂脂抹粉。第一,高中升学率与高校就业率的矛盾;第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矛盾;第三,高中教育与高校专业设置的矛盾。

  徐恒在谈到文理不分科是否会对高校招生工作带来困难时表示,这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难事,他建议高校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台不同学科占不同权重的录取办法,如文科类院校的语文可占60%,数学占40%;而理工科院校则相反。同时他指出,第一年的方案很重要,也很关键。

  学业考将在高考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级校长、原控江中学校长刘大连认为,此次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教育部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注意了整体的平衡,是一件好事。如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可解决被大家诟病已久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分散了高考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说到底高中教育应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和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仅考这两门学科也可以理解,其他科目可以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来区分,这也进一步解决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两者尴尬的关系。事实上,今年的学业考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试卷最后都设有拔高性的题目,以进一步区分学生。

  同时刘大连还建议,高校在选拔学生时可以关注学生的成长手册,让这本手册发挥自身的作用,高中学校可以在手册上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过程,反映其综合素质和品德品行等内容。他还乐观地表示,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加入也许会使得今后出国学生日趋减少,因为在国内也可能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情况。但刘大连呼吁,由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入学门槛,有了更有弹性的入学标准,我们需要防止有些人钻空子,这需要社会力量的监督和参与。

  高考“瘦身”其它科目势必会受冲击

  曹杨中学高中物理教师章询表示,不知道酝酿中的取消文理分科只考语数,是不是这样一种打算,“加一学科”的考查只看会考成绩?高校招生需要的“加一学科”成绩也来自于会考成绩?如果是这样的话,会考成绩与高校招生中的作用相当大,提高区分度也势在必行。

  至于“加一学科”教学所受影响,应该会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物理学科,更应关注全体学生,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而不应苟求知识的深度。至于学生的优势学科的发展可采取走班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一些学校已在尝试的走班式教学法正好适合新的会考形式。所谓的走班教学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选择班级形式。如物理就有普通班和提高班两种供学生选择,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也有的放矢。据悉,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北京的部分中学试行,上海也有个别学校在试验当中。

  高校动作

  高校自主招生是“文理兼容”前奏?

  国家发布的“文理不分科”的改革决定引发社会热议。但是事实上,近年来,沪上多所知名高校早已纷纷动用手上的自主招生权,试图以“考试指挥棒”施压,倒逼高中改变文理分科过早、过细的现状。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推行俗称“千分考”的复旦能力水平测试。该校招办负责人多次强调,“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复旦希望选拔的是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学生,以适应学校正在推行的通识教育。

  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深入的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比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的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同济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该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