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取代会考
离开学还有大半个月,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喻碧波就已忙得不可开交——今年学校多了一项任务——根据上海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重新调整师资和课程安排。
上海市教委的有关通知称,上海将从今年开始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取代此前的高中会考制度。即将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必须在2009-2011三个学年内,分批完成10门主要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高中生打好各科基础有好处。”8月11日,喻碧波在工作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这一新制度如何与高考衔接,教委的政策尚不明朗。
自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简称“新课改”)陆续推开以来,山东、海南、江苏、安徽、天津、福建、黑龙江等地纷纷建立起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也在紧张制订之中。
知情人士透露,教育部的这份指导意见早已有了讨论稿,并于2008年底在河南召开了征求意见会。但其正式稿迟迟没能发布,争议主要集中在与高考有关的问题上,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方兴未艾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又如何衔接?
“当时的争论就很激烈,中学和大学意见相左。”上述知情人士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准确定位和实施,还有赖于此次教改中高考制度的最终改革方案。
“硬挂钩”还是“软挂钩”?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关于实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除了用作监测教育教学质量和评价高中学生学业情况,还将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部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初的定位相对单纯,倾向于学生各学科学业目标的达成。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省份,其高考改革方案无一例外地赋予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项举足轻重的新功能,即其成绩都被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具体形式分为“硬挂钩”与“软挂钩”两种。
海南省和江苏省是“硬挂钩”的典型代表,不同类别的高校在高考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等级设置了报考门槛。
其他省份基本上是“软挂钩”,一般都要求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
“与高考挂钩已基本形成共识。”上述知情人士称,在2008年底的河南会议上,教育部一位家有考生的司长发言很具倾向性——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事实上,《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逐步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如何对接自主招生?
接近上海市教委的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市教委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希望能被自主招生的高校用作最初的选拔考试。
上海市教委有关文件有如此表述——“深化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验”的高等院校可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直接安排进入自主选拔录取的面试环节,免去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入门资格考试。
但这个想法却没有得到高校的充分响应。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周鸿表示,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与学业水平考试相差较大;而且目前上海各自主招生高校的考试集中在1月初,早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全面揭晓,因此后者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在自主招生改革中走在前面的一所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单独考试是大学的权利,否则谈何“自主”选拔。
然而恰恰是这所大学的自主招生“海选”考试,令多所中学颇有微辞。“至少有1/3的内容超纲。”上海市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张大同认为这给学生带来的负担相当重。
但另一方面,一旦与升学和高考挂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给学生的负担也会加重。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丁钢表示,学业水平测试只是对高中阶段学习的一种总结,不应该成为最高学业水平的甄别和筛选手段。但他同时表示,大学不应该过分强调考试,而应专注于招生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选拔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人才。
“任何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喻碧波认为,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大,更要允许多样化尝试。
上海市教委的方案提出,本市实施“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可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直接录取,免去部分学生参加统一高考;本市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逐步探索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自主推荐进入高校的重要依据之一。
多位中学和高校人士认为,在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揽子方案中,这两步更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