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来了 高中怎么办

2015-10-28

  “改革一年多来,我的校园里面开始有了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小鬼要当家’。”自称来自中国高考“解放区”的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

  近日,正值清华附中百年校庆,在校庆所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高考改革及改革后的高中教育无疑成为了各方专家讨论的重点。

  众所周知,自去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浙江和上海成为在“深水区”率先试水的区域。

  改革试点一年有余,效果如何无疑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而面对改革高中教育应该怎么做同样也备受关注。

  “以前我们的学校是政府主导、成人规定、孩子来适应,游戏规则已经设定在那里,你必须要跟随。”叶翠微校长说。而这一次的高考新政给了孩子四条通道: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和三位一体。具体来说,语、数、外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国家级考试,外语社会化考试。另外还有学业考试,浙江设计了七门,孩子自选三门作为自己参加有关高校录取的考试科目。“这样,对学生来讲,就是选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去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都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这就是让小鬼当家了”。叶翠微说。

  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到卖方市场,”过去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都是统一设置的。现在让学生选老师,要求老师必须是多元的同时还要有人格魅力才能胜任改革后的教学。同时,学校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注重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学科群,以适应学生越来越多元的选择。

  但是,随着试点的深入,“先行者”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那种“田忌赛马”式的思维方式挥之不去,“我观察到部分学生、部分家长,也包括部分学校把研究的重心总是放在怎样通过错位竞争来使自己或自己的学校获得优势地位。”叶翠微说,这会使改革慢慢变味。另外改革似乎还是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的“自娱自乐”,政府这双手没有进来。“在这样一场变革中,我们究竟需要多少老师?老师增加的选修课和一些其他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安排谁来买单?谁来制定规矩?还没有人在关注。”另外,现在的改革也可能会造成顶尖理科学生在对接高校过程中会遇到堰塞湖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指出,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面临的背景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作为中间段的高中,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育人上,集中在质量的提升问题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升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

  现在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除了水平上有差异更多是类型和个性上的差异。而用过去统一的模式来面对更多样化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申继亮说。

  这次高考改革,与过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赋予了高校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给特色办学提供了更多机会。

  比如浙江“七选三”的考试方案,“如果做一个组合能有35种之多,”申继亮说。而从现在的情况看,学生的选择分布是不均匀的。理想的情况是,不同的学校找到自己的优势课程群,也就是这个学校提供八、九种课程群的选择,那个学校可能提供另外八、九种课程群。这样,学生在选择高中时,有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按照分数进行分层选择,而是按照学校的优势课程进行选择,也就是按照类去选择。

  “从这个角度,各个高中可以借助这次高考改革选择的机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特别是课程特色的形成。”申继亮说,另外,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学生群体的特点,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群。这样,在高中招生时,吸引有专长的学生,通过学生的选择,促进高中特色的形成,进而吸引和引领学生的选择。

  教育的改革绝不是一两个文件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只说问题,“做校长的有时候不能光抱怨,觉得教育有问题了就发发牢骚,明年依然如故,这样学校永远不会有变化。”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学校的课程缺少综合性、没有层次性的时候,我们就着手开发自己的综合课程,我们就给最好的学生,不仅是清华附中的,也包括全国搞的,搞了大学选修课程。

  确实,改革正在关键点上,需要的是众多人的智慧,正如叶翠微校长所描述的一幅漫画那样:面对迷宫,一只智商在140的老鼠走进来,它自认一定能走出去,结果没能成功,又来了一只智商150的老鼠也没有成功,再来了一只160以上的老鼠,结果也没通过。最后三只老鼠叠在一起搭起梯子,它们看到的是迷宫的出口。

  中国教育的改革正是需要群策群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