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考越复杂 “裸分”进名校基本无望

2009-12-02 来源:上海高考网

  当中学生的各类竞赛与高校自主招生扯上关系,而自主招生占去了不少录取名额,你还能指望凭着高考的“裸分”进名校吗?大概越来越难了。

  最近几周,高中校长们正忙着分派手中的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表,他们的分派依据,是学校内部对学生的综合排名。排名除了学业成绩考评,不少学校还将特长、荣誉等折算成“加分”。“推荐”向竞赛得奖学生倾斜,学生特长可以为高考加分,于是,原本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创新热情、动手能力的课外活动,因此变得功利。

  “幸运者”方舟:课题得奖,额外收获“校长直荐”

  一边为自己搞课题做出来的产品申请专利,一边忙着准备明年年初的“明日科技之星”比赛,卢湾高级中学学生方舟的高三生活很“另类”。上周,他获得了校长直荐参加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这意味着:他不必参加同济组织的文化水平测试,将直接进入申报材料审核和个别面谈环节。如果面谈顺利,他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被同济录取。

  方舟所在的卢湾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高一时,方舟加入学生社团“巅峰科学社”,开始学着搞科研;高二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去同济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聆听教授、博导们的指教。那段时间,他泡在实验室的时间甚至多于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要靠自学自己补课。去年他以课题成果《脉冲磁场解决洗衣机微生物污染》获得了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按照有关政策,拿这个奖的学生可在高考时获20分的线下加分,但只对当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有效,因此方舟拿早了。不过这次它还是派了大用场,因为只有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才可能得到“校长直荐”。

  方舟的学业成绩在年级里排名前30,要想单凭高考分数进同济大学,有点悬;而若参加同济自主招生的笔试,优势也不大。因此,这个“校长直荐”是颗“定心丸”。

  高中三年,能在宽松环境下搞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而凭兴趣做出的成绩又能为升学加分,方舟感觉幸运。

  “失意者”周元:如果冲奖失败,高考就更没戏了

  要不要重回实验室?这几天周元(化名)一直在思前想后。周元是上海一所实验性示范高中的高三学生,特长是制作机器人,高二时拿过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舞蹈比赛第三名、澳大利亚青少年机器人足球公开赛二等奖。但升入高三后,他很长时间再没去实验室。高一、高二时花了不少时间做机器人,他现在必须集中心思把功课补上来,否则高考就成问题了。

  11月下旬,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表格陆续发到学校,周元没有获得推荐。“我觉得推荐谁还是要看成绩的吧,我成绩不好……”男孩有些黯然。周元的成绩在年级里大概排名100左右。

  去年,周元和一位高三学长合作,凭着一个跳街舞的机器人赢得了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获奖带来了加分,但按规定给学长享受了。从这个时候起,周元参与研究的心情复杂起来,乐趣渐渐被“再拿奖、获加分”的念头覆盖。

  “明日之星”评选又来了,为了参赛获奖回到实验室的他,进展不顺利,“寒假前必须完成制作,可我现在连个创意都没有”。少了兴趣作支撑,他突然有“江郎才尽”的感觉。周元的心情很纠结:“这样两头忙势必影响复习迎考,而如果冲奖失败,我高考就更没戏了。”

  简单的选择题变复杂了

  在每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中,都会出现“幸运方舟”,也会有“失意周元”。同样的经历不同的结果,往往无法预料。在“一考定终身”的年代,特长遇到高考,不值一提;但近年来,特长因竞赛而有了“身价”。例如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各场全国决赛举行时,一流高校都会带着签约表驻守现场“抢人”:获一等奖的学生,能免试直升北大、清华;获二等奖的,可签约名校取得加分;拿三等奖,也有“地方名校”青睐。这使得特长培养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特长训练—竞赛获奖—高考加分”,成了一些家长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理由;但若一看脱颖而出机会不大,就会毅然将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状态”。

  兴趣被功利左右,不少学生自己也没了兴趣。谈起高考志愿,周元说想学医,因为爸爸是医生;或者学德语,因为在德国比赛时结识了不少朋友。“机器人?算了吧,就到高中毕业为止吧。”曾给他带来乐趣的机器人,现在成了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