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四大最受争议事件盘点及点评
2009年,我国教育领域不乏新的改革探索,如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山东高分退档等——尽管有些做法还不完善,却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信号。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11月初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消息公布以来,这一做法就引起普遍争议。有人提出种种担忧,也有人为高校招生制度的这一大胆尝试叫好。但从被公示的学生情况看,偏才、怪才仍没有进入北大的招生视野。由此,不能不引发人们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思考。
高考造假事件:在今年高考中,“重庆状元加分造假事件”“浙江航模加分事件”以及早已发生才被披露出来的“罗彩霞事件”等,再一次将现行高考制度的漏洞置于聚光灯下。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完善配套政策。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随着今年全国10个省份开始课改后的“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种“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模式是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的有益尝试,体现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规律。但是,因为综合素质评价没有标准答案、主观性太强,众多考生和家长对其可行性、客观性表示担忧。正因如此,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多数省份还处于“空转”阶段,并未与高校招生录取实现硬性挂钩。
高分退档:被称为“破冰之举”的是今年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在招生中,对12名考分上线而综合素质评价低又不服从志愿调剂的考生进行了退档处理。在高校录取工作中,这是第一次有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与高考录取实现“硬挂钩”。
点评:一次考试不能也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破除分数一元标准的改革探索又屡屡引发公众质疑。高考制度如何在选拔人才与体现公平之间实现突围成为一个难题。高考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加上尽可能的公开透明,假以时日,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