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正式发布
2017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清华大学朝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再进一步。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组建了由各部处和院系精干力量组成的工作小组,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深入讨论了学校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在全校师生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依靠专家,对学校整体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并提交学术委员会、党委常委会等审议,最终形成《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和28个《学科建设方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及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结束之后,又及时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和学校相关文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1、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
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使命,学校制定了“双一流”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到2020年,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形成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为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突出贡献,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30年,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部分学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显著提升,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成为学术大师和各国优秀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新模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2、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必须有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了汇聚学科优势、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制定了分类分层次的学科发展途径。
学校将现有的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和生命科学与医学4个学科领域。在未来,清华工程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将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创新;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将加强基础研究,开辟前沿研究方向,力争在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将着力延续文脉,加强基础,创新思想,全面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学科布局,使若干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前沿。
学校以4个学科领域为基本分类,进一步突出优势学科,融合相关学科的特色与潜力,形成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包括:建筑学科群,土木水利学科群,核科学技术与安全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计算机学科群,机械、制造与航空学科群,仪器与光学学科群,材料与化工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数学与统计学学科群,艺术与设计学科群,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政治、社会与国际关系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学科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工商管理学科群,经济与金融学科群,现代语言学与文学学科群,出土文献与历史学学科群和健康科学与工程学科群。
学校还建设8个自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包括:电气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法学和生物学。
至2020年,学校将有若干学科或学科群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批具有潜力的学科或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少量新兴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学科群,有力支撑学校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奋斗目标。
3、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完成六大建设任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强化育人的核心地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明确规划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加强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等六大建设任务。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学校将以推进大类招生培养、重构本科培养方案、建立通识教育体系等举措创新本科教育教学体系,还将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路径,推动第二学位、辅修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针对研究生和博士生,将大力推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博士生招生强化对考生学术志趣、学术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考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支持各类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对应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上,将完善经费筹集和资助机制,加大学校自主科研、学科建设等可自主支配经费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前沿项目部署;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体系等。
对于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清华传统,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清华特色的文化高地。
在推进成果转化方面,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创新资源,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体系。
在加强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方面,以推进校园规划、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和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致力于构建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服务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
4、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途径。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学校将继续推动“双一流”建设与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关键环节不断突破。例如,继续完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优化博士生类型和学科结构,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调整硕士专业的类型和结构。强化院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将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薪酬调整等权力下放到院系,使院系党政和长聘教授会成为人事制度的执行主体。完善学术支撑保障体系,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设立优秀博士后支持基金,建设高水平工程(实验)技术队伍,统筹推进校内跨院系公共条件平台等机构建设等。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合作研究院、派出科研机构等多种创新形式,拓展外部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实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通过与国外名校共建联合学位项目、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办学项目等方式,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切实开展服务国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为保证建设方案的切实推进,学校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自我评价调整机制和资源筹集配置机制,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组织领导、管理执行、自我评价以及资源的配置、管理和调整提供坚实保障。
5、2020年预期建设成效
从2017年“双一流”建设方案规划到2020年,是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在此阶段,学校要基本完成综合改革的任务,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未来数年,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学术评价系统中持续稳定地居于前列,大学和学科发展的若干国际可比性指标与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相当,发展形成新时代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产生一批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标志性成果,促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更多话语权。
一流大学的成功,必须与其所在的时代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清华大学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