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与地域相遇 该选大城市还是选好专业?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来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是每个学子在忙碌繁重的课业之外心存的期许。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光有内心的愿望可不行,毕竟选择大学的前提是你的高考成绩。如果成绩并不具有挑选大学的绝对优势,而自己又不愿意在心仪的专业面前妥协,这种“两难”的局面让人不得不陷入纠结。
诚然,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汇集了科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又集中了一大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对考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选择一所大学,不仅要看她所处城市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还要看到她过去的历史积淀和现在的文化氛围。当志愿与地域相遇时,不妨暂且放下对地域的执著,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高校建立,不仅仅和地域有关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国内目前有2595所(不含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校分布在各地,但是优质的高校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地域,高校数量和优质高教资源比较集中,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文教昌盛之地,又加上良好的经济条件、便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吸引了较多院校在此驻足发展。其中的典型就有“文学昌盛、人物俊彦”美誉的古都——南京,1902年至1906年在此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校名更迭,后分化为江浙一带多所院校,是如今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东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著名高校的前身,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建校历史中也有三江师范学堂的身影。还有始建于1915年的河海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始建于1936年的中国药科大学,起源于1928年金陵大学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都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历史积淀最好的见证者。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陆续吸引了百余所高等院校驻足,形成了如今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大学建校地址也受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等重大举措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原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将部分院系内迁至西安,在两地分别建校,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西安交通大学。
有的学校则出于历史客观需求和办学条件来选择建校地址。比如20世纪30年代初筹划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校址选择了现今的咸阳市杨凌区。杨凌乃古代周朝之余脉,也是后稷教稼的故地,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研究。于是1934年,一所“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的学校在杨凌奠基。所以说,每一所学校的建立,并非都与经济水平和区域位置相关,而是有其历史的客观需要及现实的背景条件。
虽然大部分学校的建立都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除新设立的学校外),但也有一些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时代需求或学科背景,必须考虑地域的资源支持,以便帮助学校的学科发展。这些院校一般会选择具有特殊地理、资源优势的城市建校。如地处海滨城市——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就是学校的特色。同理,以矿产开采、冶金为特色的院校,一般位于矿产资源、金属资源集中的地方。如位于大庆的东北石油大学、位于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此类行业性质明显的院校。考生如果报考此类专业,就可以依据地域来筛选学校,可以得到最优质的师资、教学资源。
各学校开设的相同专业,也需要利用不同地域的特色条件来满足教育教学研究。
比如江南大学和湖南大学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却呈现出不同的办学特色:座靠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无锡的江南大学,已形成面向信息时代的系统课程,旨在培养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性人才,就业主要面向交互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网络技术平台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产业;而湖南大学将专业课程组合成产品设计、交通工具、数字传播与交互三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未来就业意向自主选择一个模块深入发展。
高校的选址,往往不是由城市的发达水平决定的,是历史、文化、教育、资源、需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地域与高校的办学实力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也不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就比其他地区的高校办学水平更高。
录取分数差异,也受地域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信息传递也受此影响,考生向往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多社会信息,利用更优良的社会资源,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久而久之,这些位于中心城市的高校录取分,较之地域相对偏远的同类型高校要高出许多。哪怕是教育、教学质量好的高校,也会因为区域位置条件略差,而低于区域位置条件好的高校。看重地域这个传统观念影响至今,仍有大部分考生都以地域为优先因素来考虑志愿填报。比如前面列举的高教中心城市,不仅重点院校备受考生青睐,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北京物资学院、上海海关学院等,调档线常常超出一本省控线。
专业也是如此。相同的专业,不仅在不同学校会有差异,还会受地域的影响而出现办学特色或录取分数的差异。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某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分就高于中部地区某普通本科院校的同一专业。
由此看出,录取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地展示这所学校的实力。录取分数高,既有办学实力强而受到众多学子青睐的原因,也有占据地利让考生趋之若鹜的原因。一些地理位置稍差、考生报考热情不高的地域,也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软硬件设施一点也不差的高校。
地域与就业
很多考生将填报志愿的考虑因素和选择就业的考虑因素等同,认为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优良的就业机会,甚至为了达到去这些地方求学的目的,宁愿舍弃上一所好学校的机会而“屈居”于发达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就读。但从目前的就业情形来看,依靠地域优势来坐等天赐良机是不现实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应静下心来,利用大学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人力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掌握就业主动权。
当然,如果在分数有优势的情况下,考生适当考虑地域因素也无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地理位置,并不是合理的求学之道。同学们在选择大学时,除了考虑大学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外,其高等教育质量应是考生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城市的气候、饮食也应该归入考虑范围。考生应当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综合考虑学科优势与自己的兴趣、特长、未来发展的适配关系,再来结合地域因素筛选出心仪高校。
在信息、交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地域已不能限制人们的出行和发展,当然也不应成为学生填报志愿、选择学校的首要因素。所以,每一个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首先要思考自己爱好什么,要学习什么,未来打算在什么领域求发展;其次也要结合实际,在目前的录取规则下,高考成绩达到什么水平,符合哪些学校的录取条件,再来考虑地域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录取几率,又能满足自己的兴趣愿望,且又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