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志愿填报攻略:选院校还是选专业

2009-04-29 来源:招考无忧

  是选择一所一般大学的“热门”专业,还是选择一个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如果考生单从自身成绩考虑这一问题,恐怕很难获得满意的答案。

  院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

  一个正确的志愿填报方案应该是从考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一个对其发展更为有利的院校和专业。

  读大学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或许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深入思考过。不少大学教授在谈及大学教育时,会强调这样一个词:训练。进大学就是接受一种熏陶和训练。

  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精神性。因此,有人将大学称作社会的精神家园。当我们谈及北大时,总会说到她的精神,兼容并蓄、开放独立。北大这种精神特质,使北大学子们多具有类似的性格。那么作为考生,会更认同哪一种校园文化呢?毋庸置疑,在4年的学习中,学生总会被所在高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感染。

  事实上,这种熏陶和训练远比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要。当我们反复探寻那些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专业、学历远比不上大学对其性格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育是一种使人成熟、塑造人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院校显然比专业更重要。

  另一方面,大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职业培训,使考生成为“准职场人”。因此,如果考生希望在大学毕业后立即就业的话,选择专业恐怕比选择院校更重要了。

  “一本”院校综合实力强

  因此,在选择“一本”院校,特别是一些知名高校时,可首先考虑院校。“一本”院校多是综合型大学,这就意味着它具有相对全面的学科门类。目前,本市相关医科院校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之后,这些大学的专业门类更为齐全。其他几所高校也都是文理等专业兼具的。较全面的学科门类,使高校在学生的基础培养时能配备更为专业的师资。这对学生拥有一个较为广博的学识基础是很有帮助。厚德方能载物,一个广博宽厚的学识基础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还能增加其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也是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纷纷选择大口径招生、大平台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选择两所录取分数相近的高校时,可以优先选择综合型大学。

  大学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上训练,且不仅是知识上的训练。具备某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特质,比掌握该行业知识更为重要。行业知识的更新要比想象中的快,新兴行业更是如此。大学4年所学,或许还没有毕业,这些知识就已经过期失效了。而且,在岗位上所接受的岗位培训远比大学所学的知识来得直接。作为行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不会过期。职业人的培养,或许从大学就已经开始了。

  “二本”院校专业有特色

  在“二本”志愿的选择中,考生可以多考虑一些专业的因素。有些院校在学科门类上并不一定全面,师资力量也不如“一本”院校雄厚,但其在专业上的水平还是值得肯定。这些院校的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而且某些特色专业可能并不逊于部分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

  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8年该校最低录取分数要超过“一本”最低录取分数线。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院校在“二本”招生的专业都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在填报“二本”志愿时,专业可能是考生需要重视的,比如选择一个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的好专业。

  选专业时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相同的专业,那么如何比较权衡呢?大学普遍综合化,使其原本鲜明的特色变得不那么突出了,或是不能很方便了解到。但我们可以参照几个方面。首先,这个专业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市级重点学科。能评上重点学科,说明该校这个专业的建设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而且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一般而言,能列入重点学科的,都是不错的专业。

  其次,该专业或学院是否具备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具有这一资格,同样说明该学科的建设水平较高,并具有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和师资力量。如果该专业或学院还有院士、博士工作站,则更表明了该专业的优势地位。

  “冷门”学科和“热门”学科

  “冷”和“热”,这两个概念是极具主观色彩的。同样的气温,有些人会感觉冷,另一些人则会感觉热。“冷门”学科和“热门”学科同样如此。

  问题是,是否真的存在所谓“冷门”学科和“热门”学科?一个专业报考人数远大于其招生人数,就可以认为是“热门”学科。同样,一个专业的报考人数寥寥,则属于相对“冷门”。目前依旧比较“热门”的专业,如金融、经济、管理等,涉外的更是“热”上加“热”。

  “热门”专业就业是否就比“冷门”专业好?这需要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市场所紧缺,也就是说,这一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可一旦市场表现出这种需求,各院校就会大量开设相关专业,从而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目前“热门”的专业,并不一定几年后仍旧是“热门”的。

  比如1997年前后,网络科技红红火火的时候,计算机专业成了各院校竞相开设的专业,甚至一所院校只要招生,就一定会开设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市场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毕竟学生要经过几年的学习才能毕业。于是,等到2000年前后,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生进入市场后,发现工作和待遇并不是那么好。“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可“冷门”专业的就业却并不差。虽然“冷门”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少,但由于招生人数并不多,相对市场而言,依然处于一个相对紧缺的地位。

  另一种情况是,目前的一些“热门”专业往往其就业方向都比较广泛。金融、管理、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各个行业就业,即便专业不完全对口也无所谓。显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所能选择的范围也会广些。

  学科专业的“冷”“热”只能相对来说,不能用停滞的眼光来看待。当然,的确存在一些长期“冷门”的专业,比如基础学科或农林、地矿、石油等专业。这些专业也不是绝对不能选报,因为国家对于这些方面的人才还是有需求的,在政策方面会有一定倾斜。

  志愿填报因人而异

  志愿填报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志愿填报方案。

  在进行院校和专业选择时,还应对考生自身将来的规划有所考虑。对部分考生而言,接受本科教育并不是终点,有些考生或许还要考研接受研究生教育,或是出国。这部分考生在院校的选择时,需要具体了解院校毕业生就读研究生或出国的情况。一般说,较为知名的高校,更适合考生进一步的发展。

  希望进一步升学的考生,在专业选择时也需要有自己的考量。一般而言,选择一门相关的基础学科,比选择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合适。比如计划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可在本科阶段学习中文、历史或哲学等文科基础专业;计划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理科专业的考生,本科阶段可选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其他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方向,也可作为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比如基础医学等。较宽的基础学习和较全面素质训练,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