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填报志愿注意五大问题家长莫“包办”
随着高考结束,填报志愿这个难题摆在家长和考生面前。8日,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中,提到填报志愿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时,家长们都说,孩子的路尽量由孩子来选择。本报总结报考五点提醒,希望考生填报志愿时尽量少犯错误。
提醒1:别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我想让女儿报考医生或教师一类的专业,以后就业有保障,但她偏偏不愿选这些专业,她喜欢比较好玩刺激的,甚至想当编剧或诗人,所以可能会填报文学类。”对女儿“叛逆”的想法,一位家长表示很头疼。很多时候,家长喜欢“包办”孩子的前途,甚至在填报志愿时也不顾孩子感受完全自作主张。本报提醒,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如果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很有可能使孩子滋生逆反情绪,抱着“混”的态度进大学,结果什么技能也没学到。
提醒2:老师和学校只是报考的“参谋”
尽管在选报专业上有点纠结,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在考生个人兴趣和父母期望得不到统一时,会优先考虑学校和老师的建议。但请老师帮忙有很大弊病,其一学校和老师身系“录取率”,其出发点自然是希望越多学生考取越好,在指导家长和学生填志愿时,多从“录取几率大”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该院校和专业到底是否适合孩子今后发展则考虑较少。其二学校环境与职场环境有很大区别,很多老师也很难了解变化万千的人才市场形势。因此在指导学生填志愿上,确实很难做到中立、客观、科学。
提醒3:选名牌大学要看孩子的兴趣
好大学和好专业,在不能兼得时,我们要选择哪一个?这是让家长纠结的一个选择。“还是应该选个好大学,这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家长张女士一心希望女儿考进名牌大学,她的理由是,现在很多单位招人,一看简历,不是啥好大学,根本就不看,你也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这个时候,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兴趣。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过去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非211、985大学“不嫁”。虽然人才市场上确实存在名校生好就业的现象,但并不代表着专业不重要。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先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然后通过专业排名来确定院校,最后再根据个人的分数水平,分档依次填好志愿。
提醒4:“热门专业”切不可盲目跟风
当下,“就业前景”已成为高考志愿的风向标。不少家长都认为,这个专业好不好,不是靠分数决定的,而是它未来的就业前景。每年报考时,有不少家长和考生都紧盯热门专业,其实这完全背离了“因人而异”的原则。在此提醒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来选择,尽量把自身优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结合起来考虑。本报建议,在志愿填报中,家长可以结合相关学校每年发布的专业就业情况,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志愿填报,切不可盲目跟风。
提醒5:选新兴专业家长和考生要做好了解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喜欢的专业在父母的印象里都是新词,例如动漫产业一类,有的考生喜欢类似法医这样的专业,但家长们认为太偏门不靠谱。为了容易就业,不少考生冒险选择了新兴专业,期望今后大展宏图。如果考生正有打算填新兴专业,请三思,多了解这个专业的状况以及相关的就业信息。如果一无所知就填报新专业,风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