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

2015-04-13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哥伦比亚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读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里,学生在入学两年甚至四年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或研究生才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实现广泛的通才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早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其他一些一般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这一模式。但是,不少人对于大类招生的了解仍局限在“按类招生”的层面上,对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不同院校同名称招生大类之间的差异,哪些考生更适合大类招生等仍了解甚少。如果您对大类招生也有很多疑惑,就跟着本文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何为“大类”?

  近几年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培养模式备受考生的关注,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该种培养模式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

  简单地来说,就是在本科教育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也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或学科群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二至三年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这种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办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简单地说,大类招生即是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中,大多以“类”为命名方式的那种,比如经济学类、机械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等。但并不是所有按照大类培养的都以“类”来命名,有些以XX学院、XX班进行招生的,往往采取的也是大类培养的模式。比如厦门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和人类学4个专业(类)。

  与专业的区别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课程开设的专业化倾向过于严重,不利于适应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需求,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以往的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这种模式也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受教育者要求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于是,随着社会对基础坚实、知识广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渐开始采取按大类招生,让学生入学后接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大类招生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思潮的大势所趋。具体而言,按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相比,具有以下差异。

  第一,高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虑院系间的专业布局,该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划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专业,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第二,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第二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两年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第三,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群)或者二级学科(群)。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实施的按类招生计划中就将48个本科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即地学类、资源类、工程类、机械类、电信类、地球物理类、计算机类、信息技术类、材化类、管理工程类、公共管理类、经济类。其中地学类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某一类中又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管理工程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对于不能划入以上13类的专业,学校仍然采取按专业进行招生,比如有:生物科学、法学、物理学、社会体育、英语、广播电视新闻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艺术设计、音乐专业。

  第四,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

  为了让考生更多地理解大类招生的模式,这里列举部分高校采用的招生和其大类培养模式,供考生参考。

  北京大学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施“元培计划”。根据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先按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除理学院、外语学院、建工与力学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等四个学院仍按专业招生外,其余学院都实行按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进校以后,对于按院招生的学院,学生在学院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一般在两年后,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复旦大学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还进一步效仿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做法,逐步为低年级本科生成立文理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性课程的修读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主要采取按院系招生,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培养,之后学生可在学科内选择专业方向。全校学生均可在一年级末期提出转专业申请,经转入院系考核后为优秀生提供专业二次选择机会。比如,文学院前两学年进行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后两学年再实施分流培养,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

  山东理工大学分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开设的课程由全校统一排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地点,统一考试。学生按成绩、志愿和规定自选院系。不满14学分,取消学生在本学年选择院系的权利。在第二年,开设的课程由院系统一安排,到学年末,学生根据入学两年来的成绩、志愿和规定,按优先顺序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

  报考提醒

  1.大类与按专业招生,没有优劣之分。

  按大类招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且为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高考[微博]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一个先了解后选择的机会,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选择专业又“一选定终生”的矛盾,使考生能够先进入大学学习基础课程和学科技能,后根据专业兴趣、个人特长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再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按专业招生也有其优越性。从一开始进入大学便确定专业,学校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制定更加详尽的培养计划,更能够对进入该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育,接触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甚至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学习。按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其优势,需要结合考生自身的情况才能评价其适应性,所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慎重选择。

  2.大类名称相同,包含专业不同。

  即使在招生计划中采用相同的大类名称招生,但其中包含的专业、具体的专业分流方式因高校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三个专业,南京大学[微博]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财政学六个专业,武汉大学[微博]的经济学类,包含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和保险学四个专业。由此可见,按同一大类名称招生,不仅包含专业有所不同,包含的专业数量也有差异。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看清目标院校的某些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专业。

  3.二次分流,不仅以个人意愿为准。

  由于大类招生是将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进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后,学生会再次面临专业选择。许多考生想当然地认为再次选择时会以个人意愿为准,但实际上二次分流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之间也有“冷”“热”之分,为了避免学生扎堆某个专业而导致不均衡,高校的分流方式一般都是结合多种因素考虑的。一般来说,即在专业分流的前半年时,高校会对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信息、拥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分析,再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预测。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学院、老师以及学生本人的多方资源整合使学生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专业。

  以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的具体方案和做法,供广大考生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1)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各专业办学条件,学校决定并事先公布各专业当年招生计划数。(2)在第四学期末,学生可以对所在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并按规定以书面形式填写志愿,可以填写多个志愿,但需按序填写。(3)以学生进校后两年的学习成绩为主,结合其他表现综合考虑(可以参照奖学金评定指标和办法)。(4)高考成绩以一定权重计入,以鼓励高考成绩优异者报考;保送生视为高考成绩优异者。(5)根据学生志愿和各专业招生计划数。

  总的来说,从我国目前大类招生实施现状来看,各高校之间大类培养的差异还比较大,而且有些高校兼有大类招生和按普通专业招生,考生可选择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考生是否选择大类招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大类招生重同一或者相近学科的基础,对于要继续深造或跨学科深造的考生来说比较有益,而按普通专业招生接触专业时间较长,专业内容要深入一些,如果就业意向清晰,可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