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亲授另类志愿填报思路 选最向往的专业
文/王秀梅
学什么必须干什么似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传说了。
这种专业定终身的传说建立在另外一个神奇的制度——包分配——的基础上。
包分配基本都是基于买方市场的需求,被包分配者基本没有思考个人喜好的余地。所以那时候考大学上职校选专业时一定要慎而又慎。比如,万一一个讨厌动物的孩子被分配到了兽医站,后半生的悲催就拉开了序幕。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体系,“分配”只存在某几个极其特殊的专业和院校里了。那些专业和院校基本关系到国民安全,显性特征是“提前录取”。如果你不是“制服控”,不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大将军的铁血粉丝,且又生性散漫爱自由,填报此类志愿时请记住一句俗语“好奇害死猫”。
(对那些“提前录取”的专业还不清楚的话,可以去百度“李尚龙”。李老师在他的成名作《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有些篇章提到了那些专业和院校的“另类学生”的故事。)
来,我们选择几个群众基础比较广泛的网红,OH,是知名人士,逆向分析一下“学什么”和“干什么”的关系。
王思聪是学啥专业的?
马云是学啥专业的?
孔子是学啥专业的?
王思聪大学学哲学专业,现在的微博标签是“网红”兼“投资人”,近五年来的网红,副业是以哲学的“求真”精神纪检娱乐圈。
马云大学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现在是大家熟悉的电商大佬,红了十余年的网红了,社会活动家。
孔子连家门口的曲阜师范大学都没上过(当然主要的原因是时差,学校建得太晚),专业不详。他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华人教师祖师爷,千年网红没商量。
SO,你明白“学什么”和“干什么”之间的关系了吧?
当然,你可能会说:“王老师,我就是想找一个将来好就业的专业。”
啥专业好就业呢?
最常见的解释就是热门专业,一般所谓的“热门”专业指的是“就业热门”专业。比如20年前的外语外贸类专业,10年前的金融财会专业,5年前的文创文传类专业……
资深高校一线教师王老师劝你,所谓“热门”专业某种意义上和某些门户网站的“标题党”类似,是一个很隐蔽的宣传陷阱。
以我熟悉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为例来解释。
公立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都有滞后性,从发现市场人才需求到酝酿到专业申报到批复到招生,基本会有一届奥运会的时间差。
然后你以热门专业的高分杀进该专业的独木桥,再以一届奥运会的间隔年数打怪升级杀boss,no,是上课考试攒学分。两届奥运会的时间,我们的先辈以小米加步枪打跑了日本侵略者。当年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已经放凉了。等你毕业的时候,该专业毕业不多都跟河里的鲫鱼一样普罗了。
据说,50年前的世界500强今天已经有80%的企业跌出榜单。企业的竞争力持续维持时长已经由过去的30年缩短为现在的5年。
SO,千万不要以热门就业排行榜为报考导向。
蓝翔、新东方烹饪学校之类的民办教育机构不在此解释之列,他们的专业设置流程我不熟悉,理论上是比公立学校对市场需求反映更敏感。
如果你听完了我的叨叨,翻着白眼问我:“王老师,那我该报什么专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分数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向往的专业。
Have fun!未来的三年或者四年才不会过成“集中营”。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选择一个你自己分数可能抵达的最神往的院校,神往的理由也许是该校排名好,该校美女多,该校伙食赞,该校空调齐全(北京朝阳区名校BUU空调就超赞)••••••都可以成为你报志愿的理由。
(但是,请你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会怀疑自己遇到了古墓派的小龙女)
如果你家有豪宅N套,未来的职位父母都替你打点好了,直接关掉这篇文章,选一个离马云爸爸近一点的高校吧,别耽误买买买就好!
万一,你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高校,但是中了命运的另一个大招“服从调剂”,被调剂到了一个手足无措的陌生专业,未来的四年(或三年)上学岂不像上坟一样沉重了?
年轻人,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越来越人性化了,你记住如下概念:
(1)转专业。
将来去大学报到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满校园测试WIFI,而是要去教务处打听转专业事宜。
(2)辅修。
万一转专业未遂,不要着急退学复读。向爹妈申请一笔经费,找一门相对喜欢的专业,辅修去。
(3)其它。
如果以上条件你的大学都不能满足,记住上网去找“XX公开课”,丁磊不给我广告费,我就不告诉你他家的网站名字了。另外教育部重金打造的“爱课程”网也不错。
在21世纪,高校文凭是有藩篱的,高校的围墙却是越来越矮了,如果你愿意去跨越的话。
Ps:如果你是我家亲戚,我会再加一条:在能力所及的范伟内,选择同类专业和院校里资历最老的。
摘自公众号:大白和小黑的悟见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