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专业 如何避免“盲人摸象”

2010-09-19 来源:上海高考网

  一些在高校常年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纷纷感叹,无论是高三应届生、学生家长,还是一些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大学很多专业的认知都有偏差,宛如“盲人摸象”:有人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有人跟风所谓的“热门”专业,殊不知即便是同一名称的专业,在各个大学的研究领域其实各有侧重,甚至截然不同……

  大学开学没几天,正在接受入学教育的新生中,却有不少已经开始咨询转专业的事宜。

  因为考分不够高而错失第一志愿,被调剂到了一个“陌生”专业;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越俎代庖;进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被专业名称“误导”了,顿时感到前途渺茫……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不少大学新生抱憾自己错选了专业。

  与此同时,高三应届生的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志愿填报。目前,我国一千多所大学中,本科生专业设置超过六百多个,林林总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专业名称差不多,研究领域“风马牛不相及”

  典型案例:材料专业、能源专业

  比起文科,理工科的一些专业往往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迷失”:看上去专业名称相差无几,但其实研究领域却隔得很远,堪称风马牛不相及。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材料”。新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每年都会吸引一些理科学生填报,一些学生先根据自己的高考实力选择学校,然后看到有“材料”的专业就填。很多大学都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但是具体的学科设置,其实大相径庭。比如,一些大学的材料专业,其实叫“材料成型与控制”或是“材料加工”,这类专业虽然研究的对象与材料有关,但主要研究的方向领域是材料铸造、焊接、模具以及锻压。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这类专业都由过去的冶金系或者铸造系更名而来,历史悠久,虽然不能算是“新兴”学科,但随着产业升级,这些专业的研究应用领域十分广阔。而目前备受关注的纳米材料,在一些学校被归入高分子材料专业,而另一些高校的材料专业则设有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专业。

  与“材料”差不多让人容易误解的,还有“能源”。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但翻开国内大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但翻开国内大学专业设置,除了极个别学校近年来增设了“新能源专业”外,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和能源有关的专业,其实都有别名。有的大学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但专业有细分,有的偏向汽车动力,有的涉及制冷空调智能控制,还有的是热能专业,由过去的锅炉专业演变而来。而建筑节能、电力节能,更多的与能源管理有关的专业方向,则依据各校专业设置,各有分属学院。

  类似的专业还有“海洋”。沪上不少大学开设有海洋管理、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专业,很难让一名高中生或者家长从很技术的专业角度去理解,虽然不能说它们彼此之间差别巨大,但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确有不同。

  专业名称一样,院校内外差异极大

  典型案例:复旦电子工程系授予理学士,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授予工学士

  像英语、计算机、经济管理这类“大路”专业,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大学的专业设置上找到。从课程设置看,专业基础课大同小异。比如复旦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到底有啥区别?对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个问题或许已经被直接转化为:复旦和交大两所高校,更倾心哪所?

  不少大学招生老师由此感慨道:国内高中生及其家长填报志愿的思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绝大多数是先选学校再定专业,不太考虑各个学校之间同名专业的差异,包括学科排名,专业优势等等。加之沪上“985”、“211”院校不少,对于一些同名专业,要作出合乎自身情况的选择确实不易。

  仍以复旦和上海交大的电子工程为例,两者到底有啥区别?记者采访“圈内人”后才获知,虽然学校档次不分伯仲,专业名称相同,学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但是两校授予的学位却有略微差异:同样一个本科生,读复旦后拿到的文凭是理学士;而如果读了交大,毕业后被授予的则是工学士。

  不过,还有一些同名专业在不同的院校,有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典型的是交通。尽管名字里带着“交通”两字,但是上海交大其实没有交通工程专业,只有与交通相关的船舶海洋以及航空航天专业。在沪上院校,同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都设有交通工程专业,但前者研究的是陆上交通,而后者研究的是海上交通。而若要谈及空中交通,这一专业在中国民航大学可以找到,同样也叫“交通工程”。

  更需要提高警觉的是,同一所大学不同学院的专业,居然也有重名出现!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设有车辆工程专业,但该校轨道交通研究院也开设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差别何在?其实前者的研究方向是汽车,而后者研究的是轨道交通车辆。

  行业分工与大学专业,并非一一对应

  典型案例:医学

  无论是每年针对高中生及其家长的招生咨询会,还是大学生提出的转系申请,这两类群体虽然一个在大学门外,一个在大学门内,但选择专业或要求重选专业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以就业情况和薪水高低为主要参考标准。

  但实际上,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分工和工作岗位,跟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今年一所高校的医学院举行现场招生咨询会时,一位学生家长就提问:孩子喜欢医学,但今后要当外科医生,而不要当皮肤科等科室的医生,专业应该怎么填?医学院老师只能苦笑,因为大学医学院招生时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有区别的只是学制不同,而具体的专业方向则要到学完所有的基础专业课后才会分。

  当然,还有一些专业和职场的行业划分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又有专业差别。例如“建筑工程”和“建筑学”这两个专业,考生和家长也难分两者之间的差异,但内行人士肯定知道它们的区别:前者涵盖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工程设计中的若干技术性问题,而建筑学专业则侧重建筑的功能及美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