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热内冷”的专业盘点:法学不敢直面就业
每年七八月的酷暑季,对于即将踏入大学门槛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来说,希望和不安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季节,一面是高考生填报志愿、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大学生活,一面是毕业生初涉社会,步入职场,四年大学时光似乎是对他们当初选择的检验。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从不少毕业生的就业经历来看,报考热门的专业不一定能为自己的未来谋份好工作,而“门可罗雀”的冷专业也不见得将人生“打入冷宫”。
法学:本科毕业为何不敢直面就业
几年前,憧憬公平正义的高晴填报了国内某知名高校法学专业,“当时法学是热门专业,我的分数足足高出一本线70多分,能读法学的同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优中选优。”高晴说。
几年后,法学、计算机等曾经的热门专业却屡屡登上“就业难”的榜单。高晴告诉记者,班级三十余人,除了读研的十几人,剩下的学生或考取公务员,或进入国企,能继续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只有两三位。
“我仍然想找一份法务工作,但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可唐僧取经前也没去过西天啊!”如今,高晴投了近一个月的简历,同时穿梭于厦门各大律所实习、面试,但招聘函仍然杳无音信,投出去的简历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设有法学专业,扩张式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法学看似就业面广,但各行业都可以涉入,公务员招人少,工作经验设卡,企业技能要求高,专业和岗位需求不匹配,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考研。”高晴无奈地说,现在上了这条船,只能“且行且珍惜”。
新闻学:“人人都是新闻人”学新闻还有用吗
“不分白天黑夜,没有上班下班之分,不变的就是24小时手机通联,还有时刻紧绷的新闻状态,这是一份责任,你得扛着!”说这话的是一位刚入职两年的新闻记者,目前就职于国内某一线都市报机动报道组,长期奔波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
几年前,王军(化名)怀揣着“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报考了中山大学新闻学专业,“那时候新闻火啊!市场化媒体活跃,报考新闻学的多少都有点理想主义‘文艺范儿’。”如今,如果再让王军做一个选择,他却有些犹豫。王军坦言,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能在毕业后参加校园招聘,直接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
“媒体圈有个现象,虽然做新闻,但却不喜欢招收新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毕业生。”王军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人,新闻报道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国际政治等专业越来越抢手。
王军自嘲说,新闻学就是个“万金油”,随着职场要求越来越专业化,新闻学反倒不适应这种态势,加上媒体是一个可学习的行业,没有太多的技术门槛,没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入手快、门槛低。
金融专业:谁说我生来就“衔着金汤勺”
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王晓磊(化名)就职于国内一家私有基金公司,与电视上出入高档写字楼、满嘴中英文混杂的高级白领相比,王晓磊对金融专业却有着自己的一番解读。
“金融专业其实并不能保证毕业后能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或一份很高的薪水。”王晓磊说,“金融专业可能会比别的专业毕业生获得高收入的比例高一些,但是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夸张。我们有一个女同学毕业去做了空姐,湖南卫视还曾经报道过我一位师姐去做了保镖。”
记者了解到,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去向非常多元,银行、证券、基金、民营企业、外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薪水随着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而高低不同。且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年金融行业招聘供需报告》显示,金融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竞争比例接近5∶1。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王晓磊不得不故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收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王晓磊说:“很多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月薪大概是五六千,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我只好说我的月薪是八千。”事实上,他8月税后的薪水超过1万元。“我认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个人的素质比专业来得更重要。”王晓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