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二模考”后 提分空间有多大?

2010-04-27 来源:上海高考网

  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多月时间,这时,很多学生和家长往往表现出两种心态:一种是大局已定,参不参加辅导已无关紧要;一种是指望在最后阶段再去拼搏、冲刺一下。倒计时,冲刺和提升是否还有必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如何进行最后的调整?该避免哪些误区?

  考分提升 策略是关键

  葛伟表示,这个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提升。但面临几个问题: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二是复习的全面性,因为有四门学科要去准备,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考点和难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问题点和提升点。

  在这最后的一个多月里,一定要注重策略。这个时候由于孩子的学习思路、学习习惯已基本定型,想要孩子在某门学科上有质的飞跃非常困难,但是高考考的是综合能力,所以对孩子进行一个全面的提升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孩子的语文方面,结合现代文阅读的出题思路和得分设置,同时通过对孩子的试卷分析找出答题失分原因,给孩子集中强化一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那么他的答题就会更答到点子上同时也更全面,现代文部分就能提高几分。文言文部分分析出孩子哪些句式容易出错、哪些实词虚词理解不深,针对这些强化一下,那么至少在字词句解释、翻译方面能再拿上几分。作文方面,集中训练孩子擅长的文体,让孩子在思路等方面再拔高一下,作文分就能有些提升。这样语文学科的总分就能提高10分左右。

  同时,不同水平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提分策略。对于尖子生来说,基础题得分没有太大问题,“二模”之后,应该注重强项、弱项一起抓,争取不偏科,这样总分才能更高。而大部分中等生容易在基础题上丢分,在“二模”之后,最重要的是抓基础。主要抓优势科目,争取多得分;但劣势科目也不能舍,要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可以得分的,尽量能多得分。对于基础过于薄弱的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可以考虑“偏科”。让自己的强项更强,弱项尽可能多得分。

  冲刺倒计时 需谨防四大误区

  ▼误区一 以强补弱

  “很多考生在复习时总是尽量回避弱科,想用强科把弱科的分数补回来,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战略。”葛伟举例说,某考生数学能考120分,英语只考80分,对于数学来说,即使再下功夫,距离满分也只有30分的提升空间,而拿下压轴题难度相当大。而英语只要多花些力气做到基础题少丢分,再提高20至30分仍有很大可能性。

  ▼误区二 陷入题海

  有的考生,总是把做题视为备考的第一要诀。对此,葛伟表示,目前考生需要做的是学会看书,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套路。要追求做题的质量,而不仅是数量。反思一下“为什么做对了,为什么做错了”,这比大量重复做题要有用得多。在做题时要遵从三个原则:一是做一道,吸收一道;二是不做偏题、难题、怪题;三是不因题海战术影响作息,以免患上“考前疲劳综合征”。

  ▼误区三 乱买资料

  “二模考”过后,家长切勿病急乱投医,事实上过多过杂的参考资料于孩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备考阶段,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有三:一是《考试说明》,里面的每个知识点、参考样题都必须落实到位;二是课本教材,考生要通过目录把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三是高考真题,用以增强题感和解题能力。虽然距离高考仅一个多月,但只要考生静下心来复习,提高成绩还有很大空间。

  ▼误区四 过多关注分数

  孙国平表示,“二模”过后,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数上。一旦分数不理想,整个人都被打垮了,很难再有冲刺的动力。其实,对一些难度很大的考试,更应关注平均分,找准定位。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上更应找准方向。成绩优秀的同学,主攻高难度题,中等生多做中等题,并强化基础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应加强基础题目训练。

  而田文龙则表示,这个时候正是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机,考生应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失分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大部分考生失分的原因在于知识掌握得不系统,总是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把一知半解的地方尽量多地弄清楚、搞明白。只要考生认真复习,灵活运用,还是有20到50分的提分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