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定型 上海2010语文高考手册变化简析

2010-01-23 来源:任其斌

  《20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近日已下发到考生手中。与去年相比,主体部分“却是旧时相识”,仅在“考试性质”部分将“全体考生”更明晰为“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将“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改为“识记课文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使之更准确外,其余部分几乎未变,表明《考试手册》经过这两年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已趋定型。倒是历年变化较小的“示例”部分变化很大,传递出些许新信息。

  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多为“新面孔”

  阅读部分11个示例,9个是新的,而且都是近年的高考试题,如2009年春考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无限玄机》、《点绛唇》、《南昌刘应文文稿叙》(有删改),2009年秋考题《专家与通人》、《早兴》、《沈周》、《桂》,2007年春考题《父爱无价》。现代文阅读部分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等文体俱全;文言文阅读部分诗、词皆有,记叙、说明、议论各体兼备。这些新示例(尤其是增加了小说示例)一方面使文体更全面,另一方面也传递一个强信息,要关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生应非常熟悉类似题型。

  做了“新手术”

  2009年示例部分每道题后的“测量目标”的表述是沿用2008年的,使“测量目标”的表述与“考试内容”部分对考点的表述出现不协调,今年予以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保存下来的示例《灯笼红》(2008年秋考题)改动较大,不仅“测量目标”的表述有改动,而且题目也改动较大,似乎成了诸多示例中的“另类”。如增添了第一题:“第②段‘像往常那样’这一交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删去了原题中的第四题:“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改变了部分试题“测量目标”的表述,还调整了原题的题序等。这些体现了编者可贵的求是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示例 “测量目标”与考点高度匹配。这个保存后又修改的试题,能保存本身就说明本题的测试价值,而其变动处也正是其 “价值”所在,可细细思量。同样,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也有改动,一方面是删去了出现了两次的“属”中的一个,另一方面是根据教材的变化和词语出现的频率,以“景、逆、系、直(高中)、交(初中)”替换了原有的“何、胡、孰(高中)、节(初中)”,使常见文言实词考查更合理。

  紧贴“新教材”

  与2008年相比,这两年的“考试内容”部分多出一句很重要的话:“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所以就不难理解近些年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向了。从直接的体现两者结合的题目看,2009年秋考题的第6题“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 (不超过45字)”,所供选择的四个人“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在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2009年春考题的第27题:“本文在勉励后生善于求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请联系课文《师说》的内容,谈谈求教的重要性。 ”还有《无限玄机》中的第12题:“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为例,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示例中未出现该题)等。这表明,经过几年的试验,类似“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的考点,以与语文教材结合的方式出现考题的形式,已初步成型。考生进行语文复习时,千万别抛开教材,而应扎根教材,对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目深入阅读,把握其精髓。

  增添“新项目”

  与以往写作部分的 “举例略”不同,今年具体举例了。一共三例,一是2003年秋考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二是2008年秋考题: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三是2009年秋考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三个示例,分别代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大类作文题型。这表明,三类题型作文平时都要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示例一中的字数要求原题是1000字左右,而现在特意改为不少于800字,表明今后作文的字数要求就是 “不少于800字”。另一个新增的项目是增加了 “样题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方便了考生的阅读与训练,体现出“人性化”倾向。

  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是上海市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新桃换旧符,旧貌焕新颜,每年的《考试手册》总能给人新感觉。探究变化之源,明晰出新之理,方能明复习之道,晓高分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