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高考新政:将为学生带来机会而不是压力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后,不少学生、家长纠结于心。毕竟,谁都不想在“新高考首战”中茫然失措。而各类解读则千姿百态,学生、家长如何才能得到更权威、更专业、更透彻也更接上海地气的新高考政策解读呢?在了解新政后,学生和家长又该如何作出应对规划?
为了给广大学生、家长指点迷津,11月22日,《新闻晨报》联手复旦附中、上海纽约大学等知名学府,在上海社科院大礼堂举办了“高考改革后,全球志愿如何规划”大型公益讲座,特邀上海市特级校长、原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现任复旦附中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吴坚以及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原华东师大招办主任周鸿,围绕2017高考改革主题,作出全方位解析,为新高一和准高一生未来的规划出谋划策,并帮助学生及家长洞悉国内外大学招生方向,在全球院校中布局。
■政策解析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高校和学生增强选择匹配度
解读专家:谢应平
这次改革不再是“翻大饼”
伴随着“新高考”的不仅是家长和学生的好奇,还有不少社会人士对2017年的高考改革的质疑,这次改革会不会又是一次“翻大饼”,改而不革,改而不变,依旧是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应试教育的路子?谢应平针对众人的疑虑说:“我们这一代是教育改革的思考者、实践者和见证者。42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这次高考改革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1978年高考的恢复,为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机会。可惜在优质资源贫乏的状况下,尽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院校级别,但是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改变,与此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比如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而推出了“3+1 ”;又为了给有特长的学生网开一面,设立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自荐、学校推荐;为了破除“一考定终身”,施行了春考、艺体军考。但这些“高考改革”实际操作起来如何呢?很多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分文理科班,集中攻读高考考试科目;高校自主招生变成“小高考”;春季考纷纷取消; 奥赛、艺体军考成绩屡屡作假。“学生驯化成了分数的奴隶、解题的机器,恶性竞争取代合作共赢。”
面对此次高考改革,谢应平认为“这次改革和以往的改革不一样,这不是一次形式化的改革”。以上海等省市作为试点,为的是实践出可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触及了“育分不育人”这个根本。
施行“3+3+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不会增加负担
“改革后,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学科、做不同的事,其中渗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千人一面、一把尺子。从这个意义讲,改革前才是每一年都是高三。”至于有无增加学生负担,谢应平分析,2017年学生将参加首次新高考,高考当日仅考语文和数学,且不分文理科;外语分两次考试,第一次考不好,还有下一次机会;政、史、地、理、化、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任意三门,变“考什么学什么”为“学什么考什么”,并且在高一高二学业考试就分散考完了,不增加6月集中高考的压力。而综合评价应该就是原来的品德评语的改进,这也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因为这就是做人做学问的必备基础。如果要说负担,“学生不会增加什么负担,倒是学校要重新洗牌了!”
新高考能应对上海高中生的能力“短板”
上海高中生能力的“短板”是什么?谢应平认为,不仅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学生,最鲜明的短板是“不会选择”。接下来“+3”怎么选?高考志愿怎么填?以前基本是按照家长意愿、就业方便、能赚钱为标准,忽略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网上最近的话题事件,北大生命科学院周浩退学转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是学生“不能选择”的典型案例。周浩2008年青海省高考前5名,自己想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家长、班主任认为“简直就是浪费分数”,最终他进了北大,所读专业是理论型的,可他喜欢“捣鼓东西”,兴趣在操作。在家长们认可、自身却不喜欢的学校专业读书,让他感觉“痛不欲生”。读到大二他休学一年,最终转学高职校。“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来,对学生,我想借用乔布斯的名言‘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掩盖你的内心’。而对家长,我想提醒,在子女人生道路的各个转折点放手,支持让学生自主选择。”谢应平说。
那么,2017年新高考能否应对高中生的能力“短板”?实施方案基本原则中已经提到,之所以高考做如此改变,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简单说来就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谢应平在讲话的最后,也坦率地直言,梦想高考改革后“人人有大学读”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希望“人人有好大学读”,却不那么容易实现。这次改革,不是“摊大饼”扩大招生规模,“蛋糕”还是那么大,说到底,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高校和高中生增加选择性自主性,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指数和高校学生的综合质量,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潜能,改变“学生在题海里,教师在苦海里,家长在火海里”的现状。
■应对策略 直面改革,做好准备
解读专家:吴坚
改革不是增加考试压力,而是增加选择机会
这次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面最强调的是选择性,对照改革之前的“3+1”,现在的“3+3”好像负担加重了,其实这不是简单的1变成3,而是学生的选择权增大,原来只能在文理对应科目中选一门,现在不分文理,按自身喜好任意选3门,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学习的兴趣、优势,以及未来所做规划的方向。再从深度上来看,这个“+3”科目,也就是学业水平考试,难度会比各类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低得多。
为使家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老高考和新高考的区别,吴坚做了一个比喻,老高考中的“+1”就像挖一口井,新高考的“+3”是种三棵树,挖井和种树,你说哪个劳动力大?井挖得很深了,还对你说,不够深不够深,别人比你深得多。而种树,就是挖三个洞,树苗放下去,培好土,绑一绑就够了。
高考改革将带来行政班形式的淡化
根据高考改革方案,理、化、生、政、史、地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最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则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按照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如果以这样的改革方案发展下去,必然会带来高中教学的分科、分层,行政班的形式会被淡化,逐渐形成走读班。”吴坚说。因为可能一个班的学生处在多个专业和层次,即便是选择相同的科目,也可能分在5个不同等级。像有些高标准的学校,可能会分出2-3个层面,有大学预科层面的,高中知识竞赛层面、完成高中教学要求层面的,然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到相应的层次就学。“这样的分科分层走班,在高二基本就会呈现出来了,所以在改革正式施行起来后,高二会是最关键的级段。”
改革要求学生报考时提前做好专业职业规划
“常有学生、家长问我,大学对新高考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专业上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个问题,现在还回答不了,但是我们要求高校在12月拿出应对新高考的大学专业要求。”不过,吴坚在讲座中还是谈了些他个人对高校根据新方案而推出的专业招生计划的“猜想”。他认为,高水平高要求的“名牌”大学基本要看学生2-3门相关专业的成绩,物理成绩会着重考虑,因为物理相对其他5门学科是比较难一些的,比较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当然专业文理倾向不同的学校,它的招生要求肯定会按学校专业性质而“量身订制”。6科选3科,自由度很大,学生选择时要尽量与自身的优势、强项和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一个相关度。不能说,考试时选择简单的科目,但未来又想选择好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总分达到了学校的分数线,但是达不到心仪专业要求的专业分数,那对不起,你还是得服从学校的调剂,去读其他专业。
再者,高考新政要求高校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进行,这减弱了名校的优势,但对全体学生来说是增加了公平性。往年,高校为使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将自主招生的份额分配到各省市的重点学校中。可是改革后,高校将要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考核情况,并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来选拔优秀学生。“这样大家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管学生来自什么学校,都有机会进入名校。
新政影响下高中喜欢学习好、会说故事、性格阳光的初中生
中考的政策是紧随高考方案的,两者亦步亦趋。吴坚表示,最近一年,中考政策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大家的核心工作是高考改革,不过中考改革肯定会紧随其后。为适应高考新政,高中的招生工作必然会有相应的调整,从而间接地影响中考。作为复旦附中的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吴坚分享了高考新政影响下复旦附中招生的“喜好”。首先,高中会重视初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整体优秀程度,而不是单科突进。考查语数外成绩的环节不可能动摇,高考新政甚至加强了三者的权重。综合大学关注学生整体成绩,而不是体育、唱歌、舞蹈。高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确实有特长,可以报读专门的学校。
第二,学校会关注学生的选择能力。初中生毕业时已经经历了选择学校填报志愿的过程,在学校面前,他需要推荐自己,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在将来升学时会显得非常的重要。他要具有真实地清晰地说出自身“故事”和成长经历的能力,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第三,还会关注有潜质、有生命力的学生。高中在面试初中生时,会问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多少,在哪些培训机构学习,看起来只是聊天,其实是在评估学生的发展潜质、可塑性。过去我们认为终日忙于学习、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刻苦勤恳,但其实这样的学生,发展潜质不高,可塑性很小。一个有潜质、有生命力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是性格阳光的,他能调整自身的状态,去更好地应对困难。
■国际教育 如何从高一起确定未来理想专业和大学
解读专家:周家祥
公益讲座的高考志愿“海外篇”主讲嘉宾上海枫叶国际学校校长周家祥则以十几年国际学校管理实践为基础,以枫叶教育为模型,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如何从高一起进行规划,迈向世界名校”的经验。
周家祥介绍说,枫叶模式是由枫叶国际学校确立的一个全新“双语双学历”人才培养模式。枫叶国际引进西方课程资源,与中国课程优化结合,创建了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教育体制。按照枫叶模式,学生在入读高一的第一天起,就要了解并确定未来报读的理想专业和理想大学。理想大学框定了目标指数定位,学生围绕这个定位查排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据悉,枫叶学生宿舍楼层一端是自休室,每晚10-11点,学生可以在这里做战略性作业。枫叶的作业,不管是占3/4的加拿大BC课程,还是仅含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的中方课程,形式灵活且多姿多彩,内容重在陈述与表现。枫叶的学分构成涵盖了作业、测试、考勤及学习状态等方面。老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枫叶模式带来的成效到底如何?周家祥说,十几年前的世纪之交,他接触到了第一批留学者,之所以称呼他们为“留学者”,是因为这些学生,多数是高考无希望、无把握、无兴趣者。他们可以说是自费留学潮流的首批弄潮儿。在枫叶模式下,他们中基础较好者,通过高中三年的扎实努力,成功入读了很好的世界名校。
比如,有位省级名校前十名的同学,因为中考前夕,父母不愿放弃难得的德国考察机会,让孩子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后来,孩子选择了国际高中,开始筹划留学。因为同级别的昔日校友大多把目标锁定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她的选择只能是尽可能地更好。高中三年,她获得大中学生口语大赛一等奖、雅思8分,托福107分,SAT2250分,毕业时成功入读滑铁卢大学精算专业,第二年,通过滑大成绩成功入读剑桥大学。
还有一些成绩一般但天资聪慧的同学,通过后天努力也能成功入读名校。周家祥介绍,有位同学初中毕业时的基础不佳,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成功报读温莎大学,第二年转入UBC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入职北美中国银行,从事企业融资工作。历经十几年的演绎沉淀,留学大潮风起云涌。枫叶模式,几近形成国内基础国际教育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