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破除“唯分数论” 高考招生率先采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招生制度“唯分数论”,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为社会各界诟病。已构建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致力打破“高分数=好学生”框框的上海,将自2017年起率先全面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这意味着,在学习成绩差不多的状况下,高考招生选拔将更多地关注学生体育、艺术、创新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12日联合公布各自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2017年起,4所高水平高校将分别在“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秋季招生”等相关招生中,重点参考使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据悉,上海其余高校将于2016年底前,公布其使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办法。
据悉,在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中,上海从2014年起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12日表示,这既符合高中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导向,也符合高校根据办学特色选拔培养高素质、多样化专业人才的需要,迈出了破除“唯分数轮”的重要一步。据了解,上海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
郭为禄说,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录入尽可能采取客观数据导入方式,部分难以考察的主观性指标亦转化为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及成果记录。他说,信息记录在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上是有保证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陆璟表示,教育质量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不只体现在最后的学习结果上,而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和行为表现上。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欢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
据悉,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中国大陆录取了近20名新生,他们都不算“学霸”,有许多人并非来自国内最好的重点高中。然而他们有着十分明显的共同点:比较独立,有思想,有礼貌,参与各种国际性的交流活动,拥有多方面卓越的能力。近年来,香港几所大学在内地招生,也并非只盯着所谓“高考状元”,而是特别欣赏综合能力极强的学生。
陆璟说,上海四校方案虽有所不同,但都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情况、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等。这些信息体现了单凭考试成绩所不能反映的学生能力和品质。从高中教育全局角度来看,这也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机制,契合了当前国际关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