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会考与高校自主招生如何挂钩?

2009-10-29 来源:招考无忧

  广大高中学生、家长和教师翘首以盼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日前下发。从今秋入校的高一新生开始,以后沪上高中生都要接受学业水平考试。此项“新会考”在中学引起怎样的反响?会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与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怎样“挂钩”?

  副科“扶正”后别“增负”

  从高考的几门,到高中学业水平考的10门,且每门课合格成绩分成A、B、C、D等第,“不合格”的考生约占2%。不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本学期起,部分中学已着手加强非高考学科的师资配置,一些学生开始购买地理、信息科技等“边缘”科目的教辅书,加强操练。

  复兴高中副校长方培君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不少中学狠抓升学率的一大“法宝”。学生对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不重视,导致偏科问题严重。为此,学业水平考试暂设的包括语数外等在内的10个科目,分高中三年进行考试,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高中偏科现象,关注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不过,学业水平考试将副科“扶正”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值得关注。“如果教师、学生仍然以追求分数为目标,那么等于把这些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也纳入应试‘轨道’,势必增加学生负担。”方培君指出,学业水平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各科目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导向是样样都学,而不是样样都深,如此才能避免为学生增加负担。

  不会与自主招生“硬挂钩”

  高中学业水平考A等约20%,B等约30%,C等约25%,高校是否会据此选拔考生?

  一些全国重点大学表示,学校将把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的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但不会“硬挂钩”。华东师大招办主任周鸿告诉记者,大学自主招生估计不会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有“几个A、几个B”的标准来选拔,而是看重自己组织的选拔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内容限定在普通高中相关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难度不高,拉不开考生层次。如果简单地以“A”、“B”成绩的数量来选拔人才,可能会偏离重点大学自主招生的初衷。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十分欢迎和看重。有了全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后,这类高校自主招生时可据此设置录取“门槛”,有的学校还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设置技能考核,录取流程更便捷,成本也降低。

  建议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新会考”是否能在不“增负”的前提下,助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关键之处在于“新会考”应与高校招生录取更好地“对接”。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建议,重点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时,可以根据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设定笔试申请的“门槛”,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拔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教育部门可以赋予他们类似重点大学那样的招生自主权,这样,此类高校的招生才能与高中学业水平考真正“挂钩”。

  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的10门考试科目按高中各年级分批开设,同一科目在一年中只组织一次考试。有专家认为,预计将来会有更多高校在自主录取时将学业水平考作为重要参考。现在,学生在高中三年、每一科目只能参加一次测试,如果一两门没考好,就可能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以,建议学业水平考仿效美国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的做法,一年可以考几次;或者学生高一参加地理科目考试,考得不理想,高二还有机会申报地理科目考试,学生从中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来申请高校。这样,学业水平考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现出更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