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考成绩或成自招“粗选” 新高二生如何见招拆招
学业考推出五年来,更多体现的是学生毕业的功能,其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选拔功能并无体现。这一切在市教委9月4日推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方案后成为了历史。曾经只是作为一个达标测试,且必须让90%学生毕业的高中学业考,眼下其功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今后,它或许将成为一项选拔考,成为大学筛选尖端人才的“第一道门槛”。
■学生反馈
焦虑、焦虑、还是焦虑
今年的新高二学生将成为改革正式实施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正因此,方案出台后,在今年新高二学生中引起的反响最为强烈。
高考资深辅导专家、海外留学规划专家胡迦认为,2009年开始实行的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从实施以来,似乎并没有受到学校、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倒是备受争议,甚至被指增加考生负担,越改越复杂,学校方面的苦衷是每年要定期组织考场安排、老师监考冲击其他年级正常教学,往往突击辅导时又占用实验课和拓展课的时间,家长则是抱怨又是高考、自招考试又是高三会考,整个上半年就是考试、考试加考试,学生们则是无奈地必须面对“飞来”的考试。
前两门成绩不佳,已和名校拜拜?
“不是有重大政策调整提前三年的‘惯例’么?”向明中学高二学生郑同学抱怨道:万一一些名校自主招生要求十门会考都拿A,那自己岂不是已经与名校拜拜了?连补的机会都没有,这对我们今年这些高二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某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二同学小宋则认为自己已经立马参透了改革精神:“就是对每一场考试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高校以后肯定会参考,但又不知道怎么参考,参考多少,最怕的就是这些‘未知数’。对我们要参加自招的考生来说,除了争取把每一门都考到A,别无他法。”
一位资深高中教师也认为以后的学生确实可能会学得比较辛苦,今后10个学业考科目,加上学科实验和加试科目等,所有课程加起来约有14门之多。加试题目前无法确定其命题思路和难度。“应试准备很可能会从高三提前到前两年。如果未来每门学科可以提供多于一次的考试机会,或许更符合减负的初衷。”这位老师补充。
学业考:粗选,自招面试:精筛?
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平台专家表示,此次推出的新政有望部分代替今后高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为高校自招的“粗选”,而面试则作为之后高校的“精筛”。但他也指出,不同高校对学业考改革的反应肯定不同,他认为国内顶尖高校是否认可学业考有待存疑,但今后其他高校可能会逐渐重视学业考。
所以,他建议高二、高一学生一定要全面重视学业考,但这并不代表高三学生就可以“放弃”学业考,他举例说曾经有学生在高校自招的面试中就被问到,学业考中有一门学科怎么会考出B的成绩,是否说明该门课掌握得不扎实。这个现象应引起高三生的重视。
■热点透视
为学业考改革鼓掌
华师大一附中副校长李支舜表示,此次推出的改革方案属于过渡性,他去年就曾提出高校的自主招生应充分利用高中资源,而学业考就是资源之一,可以全面考察高中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胡迦曾经在四年前接受周刊的采访中坦言,深化教育改革深化高校自招考试改革必须有一个新的尝试,尽管过程痛苦,但会有更为科学的设计方案推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业水平测试的推广必将“倒逼”政策制定者们推出更为各方接受的优化方案。对改革方案,胡迦为之叫好,这次学业考改革的路径基本是:先在少数学业考科目中附加题,再在所有10门科目中附加题;之后所有科目均分层级命题和出卷,各卷成绩供各级各类高校使用,并逐步取消名校或名校联盟的自招笔试;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替代上海高考职能。社会各界不能把高考的功能简单定位在名校对优生的录取,高考参与涉众面是很广泛的,目前的学业水平测试已在部分高职的录取中显出很好的社会效应,只是大众的眼光没有投射到这部分利好中来。
改革是减负新举措,或应试前移?
学业考与高校自招挂钩,意味着三年里的每一场考试都与最后的升学结果息息相关。而且,因为每门学科的考试机会只有一次,那是否会将高中完整3年的培养周期分割成3个“一年”,从而导致应试纵贯整个高中?
向明中学副校长周孝放认为,目前新政刚刚出台,离具体实施尚有时日。此次调整将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考试组织、阅卷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新的挑战,比如其中四门科目的最终成绩需要折算,这个权重何以取得?附加题既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那么从考务角度如何来组织一场考试平稳有序进行等,都是一些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些目前没有一个完全靠谱的说法,都是个人揣摩。他建议,老师尽量不要轻易去帮学生作解读,一旦解读错误,再扭转可能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学业考毕竟和高考在梯度上还是有所差异,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体现能力选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原来高三整个学年都是在经历一轮一轮的复习,现在学业考有四门科目的考试时间提前了两个月,时间比较紧。
学业考可使得教学走上更良性状态
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认为,学业水平考成绩将加强在高中毕业和高校自招中的应用。高校确实会用,但用的程度不一。对于高职大专来说,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直接录取的资格考;而对于211、985等重点院校而言,也就是在报名资格上设置的第一道门槛。“如果学业考只能筛选出1000多名考生,那兴许可能替代自招笔试。从比例看,A等第约占20%,B等第约占30%,不难推算出全A学生的大致人数。”他表示,学业考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成。“有些学校很早就让学生选课,毕竟三年学四门和三年学十门差太多。如今改革应能引导所有学校把这些课程开满开足,杜绝某些学校减少课时的现象,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全面的人。”
学考改革成功关键在高校
多位校长一致认同,此次学业考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高校是否认可,如果高校对此的态度并不明朗或者模棱两可,那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李支舜说,学业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革要从两步来看,第一重点高校的态度和承诺,对此,沪上各高校表态将支持这项改革,研究如何实施,但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高校提出具体方案。第二,外地高校是否认可,多大程度上的认可,而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高校方面的回复。
胡迦犀利地指出,要改革就改革得深刻些,不要在局部细节上纠结,建议把英语高考直接从上海高考中脱离出来,直接实施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参与命题的全国性的文理综合性学业水平测试,以“普通高中学业成绩(平时表现)+全国文理学业水平测试评级+大学自主评价招生”的综合体系把学业水平测试的体系地位提高。换言之,名校自主招生参考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评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发挥了真正的积极作用,会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欢迎。
■专家支招
对于高二、高一学生而言 ,如今过于纠结改革背后的东西已经毫无意义,如何备考才是他们今后的主攻方向。
静观其变,正面理解,积极应对,认真备考
对于改革,周孝放建议考生要做到静观其变,正面理解,积极应对,认真备考,不要盲目地夸大或缩小所产生的影响。毕竟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也是因学生个体而异的。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学习压力更大;对另一部人而言,也可能会提前“解脱”,根据学生的选择不同而不同。而关于自招,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去“跑量”,对自己定位准确更重要。从长远来看,学业考受重视是大势所趋,让学生在不断增加的压力中率先解脱出来,也是上海教育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领先举措。
徐向东建议学生无需过分忧虑。“考虑到能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接受,后年,当目前这批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时,高校自主招生若要参考学业考成绩,应该会倾向于不将已考过的地理和信息计入在内,即最高门槛要求8A即可。”
回归课本将成备考趋势
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则认为,该政策将学业考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能使得教学走上更良性的状态,即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因为在方案中明确提出,虽然附加题的题型和题量等细节问题目前还未定,但考试范围限定在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前5个学期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内容范围之内。李支舜说,附加题方案未定,学生急也没用,只要做到跟着老师走,与教学同步即可。
卢起升建议,学生在进行备考时,一定要打开课本,仔细研究课本中的拓展型内容,而多数学校和老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对这个内容比较忽视,做得不够,这次的政策将作为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和教师将课本吃得更透。特别是高二学生,更要翻出高一年级的课本,重新拾回语文和数学课本中的拓展型内容,悉心研究,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同时他呼吁,对于附加题的命题,切忌无限制拔高,这将有违政策内提及的范围。
市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沈红旗今年恰巧带教高二年级,他表示,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肯定会或多或少牵扯一定的精力。目前教师们还在研究和消化这项政策,之后会做出相应的对策,可能在教学进度上会有调整。由于附加题的路子现在还难以摸清,建议今后选择高校自招的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要花时间和精力在附加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