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对标科隆体育大学瞄准国际指标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日前出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上海体育学院赫然在列。院长陈佩杰表示,上体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人才库和思想库,最终推动自身体育学学科位居世界一流行列,全面建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体育大学。
“上海经验”助力学生体质评价
此次入围“双一流”的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有共同特质:更趋于专业的广博,从而更有利于服务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体入选的学科“体育学”,就是其中典型。
当下体育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从原有聚焦于国家竞技体育的维度,转变为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多维度并重的复合结构。发挥“体育学”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的优势,对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一带一路”,成了上体学科转型的导向。
2015年,上体发布了全国首创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其经验在后来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复核抽测中被教育部采纳——2016年,一张教育部的商请函,让上体相关团队成员分时段、分批次前往全国,对12万余名中小学学生、12万余名家长和3000名体育教师,进行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技能、健身意识和健身效果等数据的抽样调查。
“以前只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抽样复核测试,只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的结果,不反映结果产生的过程。这次调研添加了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性要素数据的采集,能够找到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参与全国调研的教授唐炎说,这是“上海经验”助力打造全国科学评价学生体质体系“模板”的一次有益探索。
此外,上体还聚力体育智库建设——主持起草了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承担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首创性地推出了反映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发展水平的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体系。
国家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落户
日前一则喜讯传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育总局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国家兴奋剂检测第二实验室落户上体。实验室将很大程度提高中国反兴奋剂领域的研究水平,将来也将承载我国反兴奋剂领域各项任务。
“二号实验室”为何会花落上体?个中奥秘全在两个字:“融合”。据了解,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上体带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拓展体育大数据、兴奋剂检测技术等新的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以体育学为主干,教、文、理、医、管、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具体到兴奋剂检测技术领域,上体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机构合作、引进一流人才等方式,拓展学科交叉点,促进体育学和药学、化学的融合。
喊出“领先世界”的目标
“入围不是终点,上体对标的是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挑战还在后面。”校发展规划处处长邹军并不讳言,“双一流”建设给予单科性高校更大发展平台,学校将进一步瞄准国际指标,“力争到2030年,体育学学科稳居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体育学学科位居世界一流行列,全面建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体育大学……”
敢于喊出“领先世界”,上体的底气来自哪里?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自1952年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施之皓、孙海平、邹市明、丁宁等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与此同时,还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体育思想文化成果、科学研究成果和特色办学成果。人才效应引领下的学科优势,已经逐步显现——院长陈佩杰获“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称号,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士;两名教授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中独此两位,而他们只是上体科研精英中的代表人物。
一流的人才,带来了一流的学术成果。上体的国家级课题及SCI(SSCI)论文发表数在全国同类院校位居第一;2010、2012、2014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对全球体育学科相关排名只有“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2017年上体处于全球51名—100名之间,位于国内第一。同时,建立了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并建设了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全国唯一的体育类大学科技园、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等等。学校还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本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的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SHS),创刊5年步入世界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