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打造开放“双创”生态网 汇智聚力促发展

2017-12-13

  上海交通大学汇聚校内外资源,通过校院联动形成合力,以务期必成的决心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校经多次研讨论证,完成《“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编制并向社会发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高水平创业研究初现成效,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深入,在高校和区域创新创业体系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和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建设项目的牵头校领导和项目主任。在2010年成立创业学院基础上,加强创业学院队伍建设;落实21位专兼职人员,匹配专项经费,充分发挥创业学院对于“双创”示范基地的统筹协调作用。汇聚校内外各方资源,积极发挥创业创投校友联合会、金融投资校友理事会的咨询作用。

  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融合,打造“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目前,校院两级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120门,覆盖学生8264人次。开展跨学院、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致远荣誉计划”等体系。校内推动建设“双创示范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共建“中英低碳学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文创学院”。

  三是打造创业理论研究平台。学校搭建了“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上海创业研究中心”两个创业研究平台。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聘任20名特约研究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联合上海市人社局和上海银行共同成立“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成为推进“双创”建设的智库平台。2016年完成“创业指导精准服务体系的研究”,创建微信公众号“创业JIA”。

  四是落实专业教师离岗创业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制定政策为专业教师离岗创业落实保障、开辟通道。典型的如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张志刚副教授,目前保留教职,全职创业担任零号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五是引进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青年千人计划”等专项,匹配资源,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开展科研与技术转移创业。从英国剑桥大学引进俞凯博士,在交大建立联合语音实验室,致力于语音识别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现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思必驰公司首席科学家、联合创始人。

  政策与机制齐发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2016年,学校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职务发明管理办法》等10份文件,构建了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通过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改革措施,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交易额得到大幅增长,2016年交易246项,交易总额达5926.5万元。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和机制日趋成熟,在政策突破和模式创新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推进完善“双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由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的50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前沿科学探索。深化“学生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央军委科技委支持和指导下,举办首届“源创杯”颠覆性创新技术大赛,共收到提案3213个,覆盖先进制造、先进电子信息、生物交叉等10个方向。

  多措并举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积极做好大学生创业引领工作。举办创新创业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扶持创业加油站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2016年面向全校同学共举办10期创新创业大讲堂,10场创业沙龙,举办谷歌创业训练营;针对EMBA学员和年轻校友,举办五期“互联网+训练营”,有针对性培训创业项目和团队200余支。

  二是为学生休学创业完善制度保障。学校教务、学工部门协同修订《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同学休学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实现“离开课堂寝室,不离校园创业圈”。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体系。持续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见习等活动,推进学生模拟式、体验式教育。举办“Google杯”第十八届学生创业大赛,共有19个院系86个团队报名参赛。2016年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项、“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32项、“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实践计划”306项,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共招收七期336位创业“宣怀班”学员,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提供针对性辅导和训练。

  四是构建“四师制”的师资队伍。着力组建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独具交大特色的“四师制”队伍(教师、讲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目前已聘任和集聚267位创业和创投导师。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专业教师指导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纳入工作量和教育教学范畴。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成为新典范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通过创业要素、创新人才、孵化主体、功能平台、初创项目、科技研发、四新产业、国际元素等多种资源的集聚,充分发挥出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和平台、资源、资本的集聚优势,打造了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的新典范。归纳起来,典型做法和特色经验主要为:

  构建多方多层次协同工作模式。“双创”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协同合作,培育创新能力,支持创新能力通过创业转化为产业能力,这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各方的资源支持和合作。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的建设过程中,通过3个层面的机制设计,构建多方多层次协同工作新模式。3个层面包括:一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分别发挥各自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平台、资源、政策和资本的集聚优势,合作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二是上海地产集团和闵行区政府合作设立企业(益源公司),配合零号湾的建设,解决需要重资产投入的空间、物业、环境改造等问题;三是组建专业的混合所有制轻资产运营平台——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并实现零号湾的高效运营。构建了在现有制度准许的范围内,灵活而高效的协作机制。

  致力于“双创”生态体系建设。零号湾通过机制创新、资源协调和支持,建立了一个以综合创业孵化能力建设为基本面,支持和培育专业孵化机构,提供专业领域孵化能力的生态体系,既孵化创业团队,也孵化创业孵化平台,既协调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也培育能提供创业公共服务的机构的平台,形成了一个由政府、高校、国企、园区、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专业服务机构协同为创业者服务的开放式生态体系。迄今已建成7个创业孵化器、3个创业孵化专区,2个创新创业中心及一个创业普训基地,共吸引入驻超过350支初创团队,带动创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名,拉动的建设投资超过3亿元,创业团队获得总投资超过4亿元,成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新亮点。

  截至目前,零号湾可为创业者提供包括工商服务、政策支持、金融证券、融资投资、税务法务、知识产权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支持,落户零号湾的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让创业者足不出园即可办理各类手续。同时,零号湾也为创业者提供包括人才公寓、餐饮配套、游泳健身、创业一卡通、创业车管家、汽车分时租赁等强大的配套服务支持。打造零号湾创业无忧线上孵化平台,提供从项目入驻评审、各类孵化服务到融资对接、政策申报、上市服务等完整线上服务,实现了零号湾依托场地的实体孵化向线上孵化的无限延伸。

  资本市场生态构架完善。零号湾秉承的创投资本市场高速公路概念得到了初步实现。首先,各方合力组成了从种子期到PE阶段的完整基金投资链条。EGF闵行分基金聚焦扶持50万元以下融资项目,日臻资本、伯藜创投、零号湾天使基金等注重早期投资50万~500万元项目。其次,零号湾官方投资基金的组件基本完成。零号湾与诚毅基金组成了零号湾诚毅天使投资基金,资金总规模超过了1亿元,其中70%将用于投资零号湾内的50~500区间的早期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