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经管类专业只招理科生 为文科生预警

2014-04-17 来源:

  上海大学今年秋季招生将有大动作:原本文理兼收的专业,今后只招收理科生,不再面向文科招生。

  眼下,应届高中生填报志愿在即。上大的招生调整,无异于给广大考生敲了一记警钟:大学对于纯文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不看好。

  调政策,文科招生锐减

  记者昨天从上海大学获悉,今年该校招收文科生的名额将大幅缩减,预计上海本地的本科招生计划(除艺术类)1300多人,文科招生人数216人,占17%都不到。

  上海大学从2011年起推行大类招生,上海考生填报志愿时只需在“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中三选一。三大类招生中,“经济管理类”是往年文理兼收的“大户”。

  经过招生政策调整后,今年,上大只有“人文社科类”面向文科招生,其余两大类均招收理科生。

  这次调整的幅度之大,从全国层面的招生格局变化看,很是明显。去年,上大面向全国招生5500多人,其中理工类2970人,人文类550人,其余文理兼收的专业约2000人——从今年开始,这2000个左右的名额将只用来招收理科生。

  为预警,大学“甘做恶人”

  压缩文科招生量——上大的这一招生新举措赶在眼下推出,十分耐人寻味。

  须知,从近两年上海高中生报考文理科的比例来看,选报文科的人数一直高居不下。去年上海考生5.5万,文科生2.4万人,占比44.3%。今年,教育主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报考文、理科考生的具体人数,但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文科考生的总人数虽较去年略少,但文科生比例仍然偏高。”

  文科考生偏多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去年高考,本市文科一二本线的分数线都大幅上扬,文理科一本线分差高达43分,二本线分差甚至相差72分!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直言,在沪上文科考生比例占四成的情况下,上大压缩文科招生规模,甘做“恶人”,目的就是要通过实际的举措,向广大高中低年级的考生预警:除非个人有浓厚的兴趣、学有所长,否则请慎选文科。

  上海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和理工科相比,很多文科专业学生的签约率持续偏低。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对招聘市场的统计和分析,社会对于理工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远远大于人文学科。对接市场上的用人岗位,高校文理科生最理想的比例应是3∶7。

  就业“出口”影响招生“进口”改革,只是上大压缩文科生规模的一个原因。从人才培养过程看,上大实行大类招生后,学生大一接受通识教育,大二才开始选专业。在专业分流时,理科生的选择要远远多于文科生。

  以上大的人文科学试验班为例,看上去是人文类专业,但专业分流都有理科生出于兴趣来选报。反之,学校的多数理工类专业,哪怕就业再好,文科生碍于知识结构背景,只好望洋兴叹早应对,应届生宜转型  包括上海大学在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纯文科背景的考生“不看好”。除了经管类专业纷纷对文科生关上大门,即使名牌高校的人文类专业,这两年都试图扩招理科生。对今年的高三应届生尤其是文科生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高校人士的建议是,如果考生对于人文类专业没有特别偏好,不妨抓住高考机会转型。比较可取的一个做法是,在今年填报志愿时选择仍然文理兼收且偏理工的专业。

  一位执教于沪上市属高校的教授分析说,目前很多高中校长为了追求升学率,鼓励理科欠佳的学生报考文科。一旦全市层面文科生偏多,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要求大学扩招。“去年就是这样,不少大学只好拿出名额扩招。”

  而对高校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继而影响大学的教学改革。因为扩招文科生后,一些本该调整、转型的文科院系又有了存在的理由。而最后付出代价的还是学生——获得一纸本科证书,却找不到心仪的、有竞争力的工作。

  叶志明建议,在2017年高考实行新方案、文理不分科前,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早通过调控手段,控制高中阶段文科生的总体报考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