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校招办主任访谈:同济大学
【独家策划】
2014年沪上高校招办主任系列访谈之三
专访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
5月5日,本网记者走进同济大学,采访了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
记者:今年学校计划招生多少人?涉及多少专业?
廖宗廷:今年同济大学的本科招生专业有75个,在全国范围内拟招生4050人。其中上海市的计划招收人数是271人,理科140人,文科119人,提前批12人。不过这个数字并不包括自主招生和艺术类专业招生的人数。自主招生人数与往年持平。
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招生政策有何变化?
廖宗廷:基本和去年一样。但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身心健康;更加强调招生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学校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评价、多元化选拔录取和多元化培养招生与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目前,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廖宗廷:同济大学的特色专业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个是国家、上海市等主管部评出的特色专业,还有一个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色。就我们学校来讲,首当其冲的是工科特色,其二是城市建设和现代制造业特色。同济的土建类专业可以说全国最“全”的,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管理、测绘工程等一系列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设置的许多文科专业(如法学类、社会科学类、设计类等等)也结合土建类专业来建设,并已形成明显特色。
此外,现代制造类专业学科也很受关注,如航空航天、汽车工程、交通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等,涵盖面很全。另外还有环境科学、海洋科学都是同济的特色专业。
其实,对老同济来说,医学是最早的特色。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学科迁至武汉。现在同济正努力恢复其医学特色,并且与沪上其他高校附属医学院有所不同。同济把医学与生命科学放在一起办,重点开展病理学和康复学等教育。另外,同济的中医大师班强调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探讨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将全国的中医大师集结起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同济有“一拔尖三卓越”。“一拔尖”是指“创新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与其他学校单一学科的拔尖计划不同,它是一个交叉学习海洋、物理、生命等学科的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我校相关学科最顶尖的院士、教授授课,学生则是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三卓越”指的是由教育部评出的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卓越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校有近30年专业被纳入上述三个计划中。
记者:近几年,学校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廖宗廷:首先由于同济是工科特色,即使是我们学校的文科专业也具有浓厚的工程色彩,一般来讲工程类专业相对好就业,所以同济的毕业生就业一直很好。另外同济长期坚守实践教育特色,同济毕业生一毕业就能干事,而且能干成事,所以同济学生就业前景很好。从就业办得到的数据看,我校毕业生一般一个毕业生平均有16到18职位在等着他们。
其实,对同济的毕业生来说找到工作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要找一份好工作。学生们考虑的不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而且还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记者:同济大学中外办学的情况怎么样?
廖宗廷:国际化教育是同济另一个长期坚守而且不断努力发扬光大的办学特色。首先因为同济最早就是德国人创办的学校,所以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其次国际化教育是成就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基本上同济大学的所有学院都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我们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施3个“600”和3个“300”交流计划:3个“600”即针对欧美为主的高水平大学实施每年大约600人双学位、600人学分互认、600人短期交流;3个“300”是指与港澳台高水平大学实施每年300人双学位、300人学分互认、300人短期交流。这样估算下来超过60%的学生有机会再本科学习的阶段中出国交流。
记者:关于助学,同济有些什么具体政策?
廖宗廷:同济完整的助学计划,保证所有困难学生能上得起学,一好学。今年同济启动了“筑梦计划”,招收了一批农村学生。我们也希望同济的生源能够多元化,除了“筑梦计划”,同济还有“引航计划”针对偏才怪才,有“苗圃计划”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等等,有“卓越计划”招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筑梦计划”往年一直在做,但人数比较少,今年则有超过100多个学生参与计划,并设立“双导师”,制度,校外导师由优秀企业家组成,主要进行人生规划的引导,并为经济学生提供帮助。校内导师由各专业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织,主要进行学业指导,保证学生能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争取优异成绩。
记者:在填报学校志愿的时候您有什么建议吗?
廖宗廷:现在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下,多数情况下,填报志愿的时候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是家长做的。这样产生的问题是,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不是以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为依据,而是为了把分数“用足”。这个状况对学生是有很大风险的,对学校培养学生也是不利的。反过来看,学校现在培养人的95%以上都是合格劳动者,而不是培养领袖,领袖是培养不出来的。像耶鲁也标榜,他们是在培养世界公民,而我们要培养领袖,这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上有很大问题。
我的建议就是:孩子要有发言权,家长要(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尊重孩子。
第二个问题就是“进大门进小门”的问题:选大学好还是选专业好。我的建议是要依孩子的兴趣和研究学校的文化是否适合。如果你将来想做一个想干事干成事的人,就可以选择一个能为你提供这样机会的学校。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要看得远一点,在选专业的时候最好能够看到这个专业20年后的发展。要有一个判断,20年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什么专业是最有保障的,这个是学校和家长需要考虑的。虽然这个很难,但我们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情况,一些西方国家长期热门的专业可以借鉴。
另外我发现,现在专业越基础,成功的概率越高。我建议那些有志于将来为行业为国家做出大成就的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打好基础,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战略考虑。
记者:对将来有意向报考同济的高一高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廖宗廷:这其实也是最近我们在探索的事,其目的是让高中生对大学、大学生专业、大学教授等要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已的专业兴趣,了解大学、大学的专业,从而有助于学生高考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最近我们也在做一些事,如把大学教授选派到高中去做学科专业讲座,我们实施的“苗圃计划”从高一做起,还把专业兴趣引导,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系统化。
另外,为了扩大影响面,我们正在制作由每个专业知名教授主讲的微型“慕课”,并将发布在学校网站,可帮助高中学生们较深入理解这所大学,喜欢这所大学的文化,喜欢上某一个专业,甚至喜欢上某一个教授,这样有利于学生做出选择,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这是高一高二学生所能做的“功课”。